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http://www.kekeshici.com/niandai/tangdai/baijuyi/11022.html
【题解】江南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上古时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古则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在历代诗人笔下,“江南”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山清水秀,稻荷飘香,一派明丽的色调;采莲的少女、欢快的歌声,满是青春的气息。乐府典辞如采莲曲、 江南弄,词调如忆江南、 江南春,都是专门用来歌咏江南风光的。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洛阳时,时间大约在大和元年(827)。作者曾先后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因此晚年作忆江南三首,表达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此为第一首,通过对江南旖旎春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的一往情深。【全诗】忆江南三首·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1】[1]忆江南词调是唐代教坊曲。白居易在题下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传说是李德裕之妻谢秋娘所作。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宋以后也有双调,上下片同。本调另有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多种名称。词谱以白居易此题为正格。白居易早年曾在江南生活,后又长期在苏杭工作,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时有回忆的诗作。开成三年六十七岁时,又写了忆江南词三首。这是第一首。[2]谙:熟悉。[3]江花:江边和江渚的花。蓝:植物名,这里指蓼蓝,可用为染料。本词描写回忆中的江南春景。首句是赞叹之辞,次句点明是“忆”,二句都紧紧扣题。三、四两句定出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景色;末句以问句作结,仍是赞叹。前后紧密勾联,以赞颂之情一脉贯通。五句中四句有“江”字,以“江”为中心,展现红花绿水、绚丽夺目的江南春色。“日出”两句把大地春回,旭日高升,红花碧波相映的江南春色勾画出来,浓色艳彩,境界阔大而又绚丽灿烂。作者似是信口咏来,不费功夫而自然成对,艺术造诣达到纯熟的境地。【注释2】①谙:熟悉。②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③蓝:植物名,有多种,此指蓼蓝,其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词大意】 江南多么美好,我曾经目睹过它那秀丽的风光。阳光映照下的江花娇艳如火,初春的江上泛着蓝草一样的绿波。江南,你怎能不让人怀念。【鉴赏】 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白居易眼见朝政日非,主动要求外放,来到杭州任刺史。杭州是江南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春天是那么的旖旎,这里的山水是那么的迷人,诗人修筑圩堤,疏浚湖泊,寄情山水,徜徉林泉,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晚年,退居洛阳,那美好的江南风光还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他以童真般的迷恋写下了一组清丽动人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头两句赞美江南风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表现得那么真挚而充满感情。诗人深情的赞美,深切的思念,如春草生发,如春江涨潮,自然而充满爆发力。“好”即“美“的意思,如“美景”称为“好景”。“江南好”即“江南美”,“谙”即熟悉。下文就扣住自己熟悉的江南美景来写,作者又没有全面铺开,而选择了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是诗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美景来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了,霞光点燃了江边那如火的鲜花,红得那么耀眼,那么精神,带着跳动的光焰,带着春日的勃勃生机,“红”色是基调,是春日太阳、霞光的杰作,好似音乐中的主旋律,而如火苗跳动的江边鲜花就是那最精采的聚光点,好似音乐中的华采乐段,“火”字还写出了春风翻拂鲜花散发出不同光采的神态。“水”是江南生命的源泉,是江南灵秀的血脉,而春日江水更是江南美的文化的象征,春潮起波,春水涨绿,生命在江水中复甦、滋长、膨胀、散漫,充塞于江南大地。那江水的绿色是一种醉人的绿,是一种多情的绿,是一种似梦似幻的绿,它远远胜过了可作染料的蓝草的颜色。因为它能染出江南春色。不管是谁,看它一眼就永远难以忘怀,即使到了老年,江南的美也将和人生的青春一道留在最美好的记忆中,“能不忆江南”正是写出了这种神往。 这首词,色调秾丽,绘景如油画一样逼真,春水之绿与江花之红相映,鲜艳夺目。这热烈的色彩又包含了诗人热烈的感情,表现了诗人热情的追忆、向往、赞颂。诗人写了不少描绘江南美景的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江南地区的阳春美景,而这一首以其色调的明丽和动人的情思独具风采。这一首词的语言通俗而富于表现力,充分发挥了诗中画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联想,所以,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洗去了无数风流人物,这首词却历时越久而越加光采。【点评】 词与诗比较而言,是一种新兴的歌曲和诗体。它始自民间,文人倚声填词之风,至中唐而渐盛,其倡导者则为刘禹锡和白居易。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则为其中代表作。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三首,首忆总叙江南胜景,次忆杭州、苏州,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首句“江南好”总绾全词,无限深情于三字中表达无遗。次句“风景旧曾谙”含意十分丰富。谙,熟悉,是说对江南美景,十分熟稔,历历在目。白居易少年时代曾因避乱到过江南,对江南有特殊感情,他十五岁时作有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故园望断欲何如? 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 数行分泪一封书。 另有 江楼望归自注: “时避乱在越中。”中年时代的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又被朝廷外放任杭州刺史三年,他对杭州怀有极深的感情:“公事暂闲身且健,使君殊亦厌(满足)余杭(杭州)”(腊后岁前遇景咏意);离任之日, 他对 “皇恩只许住三年”( 西湖留别) 充满着依恋之情,所以 “风景旧曾谙”一句实是切身的感受, 深切的情意, 不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按词牌要求,此两句应是七言对偶,白居易对得极其工整,是一副名联。两句的色彩极其鲜艳。旭日升处,朝辉照临江面,江边繁花,得红日映衬,灼灼如火,充满热烈、向上的气氛;春日江水渐涨,其色如蓝,真是赏心悦目。这里应说明的是,蓝即蓝草提炼的颜色,为深绿色,也叫靛青。白居易此处用大红大绿着色,不显其俗,反形其妍,其原因何在?是抓住了江南春景的显著特征,对此亦可见他观察景色之入微。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故而“能不忆江南?”一句是自然流出的, 是设问, 但不需要回答, 结论是十分明确的。
这首忆江南小词,全词琅琅上口,清新活泼,有一唱三叹之致。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比喻, “红胜火”、“绿如蓝”是词中的秀句,犹如晶莹的荷珠, 令人玩赏不已, 击节称赞。词中流露的对江南的深情更使人产生共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填 忆江南词多矣, 但无出其上者。
猜你喜欢
  • 刘玉林《稻粱上的街市》

    从名字上听,小镇是富足的。“稻庄”,得是多少稻粱米粟攒成的庄子,一座庄子躺在淄河沿上,临水而居,应该透着丰足,溢着富饶。一圈土围子

  • 精品唐诗之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二》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这一组诗是杜甫永泰二年(766)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写的,这时,他漂泊西南,去住两难,心情苦闷。因此写下

  • 左传全集《晋灵公不君》原文赏析与注解

    晋灵公不君 (宣公二年) 【题解】 晋灵公是晋文公的孙子,即位时尚且年幼,一直由正卿赵盾辅佐其朝中事务。成年以后的晋灵公想及

  • “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出处】唐王维《酬郭给事》。 【译注】重重宫门,高阁耸立,暮霭缭 绕,余辉斜照。庭院中桃李成荫,微风吹拂,柳絮飘飘。这是宫中日暮 初春之景。作者由内到外,从上

  •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赏析》

    【注释】: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题为“彭浪矶 ”,当是途经

  • 古代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注释与译文

    【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注释与译文]扶摇,一种自下而上的旋风。两句的意思是:有朝一日大鹏鸟会驾长风腾空而起,急剧盘旋上升,直到九万里的高空。诗句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以大鹏自比

  • 《论语·微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十八·一] 微子去之 ① ,箕子为之奴 ② ,比干谏而死 ③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十八·二] 柳下惠为士师 ④ ,三黜 ⑤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

  •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4044】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美〕M·斯科特·派克著,于建欢等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5万字,2017年12月第1

  • 《诗经》之《谷风》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原文〕 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 (韩鲁黾勉作密 不宜有怒。 勿。) 采葑采菲, 无以下体? (韩体作礼。) 德音莫违, 及尔同死。 (风、心,侵部。雨、怒,鱼部。体、死,脂部。) 行道迟

  • 刘禹锡《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镇南梁》全诗赏析

    夏木正阴成,戎装出帝京。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终提一麾去,再入福苍生。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