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注释、译文和感悟
注释
①不忍:恻隐,即同情、怜悯。②今人:现在、有人。③乍见:突然看见。④孺子:小孩子。⑤怵惕(chù tì):惊惧,害怕。⑥恻隐(cè yǐn):哀怜,同情。
【译文】
孟子说:“人们都有天然的同情心、怜悯心。……所以说人人都有天然的同情心、怜悯心。如现在有人突然看见有个小孩子就要掉进井里了,就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身不由己地要去救他)。”
感悟
经历了初期的市场经济的洗礼,面对冷冰冰的金钱和赤裸裸的物欲,人们的心普遍地变硬了。残忍、冷漠触目惊心。可是,没有了爱和关怀,世界还会温暖吗?
-
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烟云好处无多子,及取昏鸦未到间。洛邑従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谓富公也。)白汗翻浆午景前,雨余风物便萧然。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
-
李商隐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李商隐《送臻师二首》是送别僧人臻师的。臻师,其人不详。李
-
王昌龄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伤春悲秋,西宫无非愁思,这首诗即从“秋”的角度写失宠者的怨情。 以花比喻美人,历来如此。这里用“不及”两个字,写美人妆成,其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①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② 。(《老子·二十五》) 【注释】 ①混:浑。寂寥(
-
【原题】:丙申秋八月过渔溪驿驿旧有梅数株尝题诗记今无有也二首
-
诗歌用绮丽的语言描绘了佳人的衣着饰物、华美的秋千、优美的环境,盛赞女子美貌,写出了荡秋千的乐趣。
-
【注释】:(在洞庭鼋头山,晋王彪女得道。或云姓李氏。祈祷者不诚,则风回其舟)
-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作品赏析“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
-
闲来无事剪指甲,连剪带研,竟生联想,指甲竟然不喊疼。指甲有生命,为何不喊疼?指甲是人的手指足趾之端外表的硬质甲角化物质,属于指端趾
-
词的抒情主人公正是由月而起怀人之思,月照在“人”曾立之处,不见“人”,便起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