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臻师二首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李商隐送臻师二首是送别僧人臻师的。臻师,其人不详。李商隐的诗是爱用典故的,这两首诗就用了不少典故,因为相送的是诗人尊为师的僧人,故诗中用典大多是佛经的典故了。这两首诗其一着重抒写送别相忆之情,其二则写人生苦海无边,望臻师此去得道成佛,以渡众生于苦海。
送臻师二首其一写臻师离去,诗人设想将来互相间的相忆之情。前两句写臻师去来之迹,点出臻师离去的原由。首句“灵山”指灵鹫山,即佛祖释迦牟尼与众佛所居之山,亦为释迦讲法之所。这里当指臻师原居寺院。此句似指臻师昔日离寺而言。“今来”句说明臻师去来之由。“沧海欲求珠”是用 维摩经“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的意思,比喻探求探奥的佛教哲理。说明臻师为寻求佛理真谛云游四方。由此可知,臻师是位行踪不定的僧人。因此引发了诗人对日后相忆的遐想。
诗的后两句,诗人以疑问句式,设想日后二人相忆的情况。这里诗人用楞迦山的典故喻臻师所往之佛寺。楞迦山即为佛讲楞迦经之所在。清凉地,即指佛家清静空寂之地。寺院中常有清凉台、清凉界等所在。因而“楞迦顶上清凉地”即指寺庙,即指将来臻师所居之处。善眼仙人即 维摩经 中所谓善眼菩萨,诗中以喻臻师。这两句暗点诗题,表现送别之情,然而诗人写得很巧,他并不直接点题,直接写送别,而是设想将来的情况,似乎是在说相别以后自己对臻师的思念自不待言,而臻师您呢? 您是云游四方的出家人,四大皆空,世缘俱绝,还会再想念我吗?这样就通过疑问的口吻将胸中的离情别绪婉转地表达出来了。这首诗主要是写送别之情,但也可看出臻师的性格来。
送臻师二首其二,则写将普渡众生的希望寄托在臻师的得道上,以表达诗人对臻师此去的祝愿。诗的前两句写世人沉浸于苦海之中,迷失方向,受过去未来的因果报应所制约,永世轮回,无可解脱。如要想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彼岸,那么不知要经过多少劫难。诗人这里用 “苦海迷途” 一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似在哀叹芸芸众生的可悲。“东方过此几微尘”显示其西方佛法无边,而凡夫俗子渺小可悲,突出得成正果之难。
诗的后两句祈望臻师此去,得成正果,指点世人迷津,超度众生。这两句诗用佛教典故表示希望臻师能如佛一样法力无边,度人济难。诗中 “百亿莲花” “一一莲花见佛身” 等语写得光彩夺目,虽然这是用佛经的典故,但因这些佛的故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故而并不会给表达造成障碍,反而使人对这样的境界更易于体会理解,更加神往。这首诗的结尾写希望臻师早成正果,在整个组诗的结构上,正是回扣第一首诗开篇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写臻师深求佛理的,这样使两首诗作为一组,结构更加紧密了。
-
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予往年有诗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年太老,四体不支持。今故云。]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寻云到
-
50个字左右的古诗词硬笔书写(适合写硬笔书法的古诗60字以内)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50个字左右的古诗词硬笔书写,内容包括适合写硬笔书法的古诗60字以内,有没有50个字左右的关于学习的古诗啊,要写成书法作品急求~~~~,硬笔书法内容求50字以上100字以下。1.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
-
散庭空雀噪入檐,闭门独宿夜厌厌。似闻梨枣同时种,应与杉篁刻日添。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先生坐待清阴满,空使人人叹滞淹。
-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的人来,说今年是建校九十周年,想印个纪念文集,希望我写点什么。我有些胆怯,因为没有什么值得听听的话好说。但又义不容辞,这有如为亲长开个纪念会,不管我怎么可有可无,也非参加不可。问内容
-
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名句】出舆入辇 ① ,命曰蹷痿 ② 之机 ③ ;洞房 ④ 清宫 ⑤ ,命曰寒热之媒 ⑥ ;皓齿娥眉 ⑦ ,命曰伐性 ⑧ 之斧;甘脆肥脓 ⑨ ,命曰腐肠 ⑩ 之药。 【注释】①出舆(yu)入辇(nia
-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
[战国] 屈 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 ② ,被薜荔兮带女萝 ③ 。 既含睇兮又宜笑 ④ ,子慕予兮善窈窕 ⑤ 。 乘赤豹兮从文狸 ⑥ ,辛夷车兮结桂旗 ⑦ 。 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 ⑧ 。 余处
-
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
-
作者: 刘培芝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