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丰年》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丰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①
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②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③
【注释】 ①稌 (tu途):稻谷。亦:朱熹诗集传:“亦,语助辞。”廪(lin凛):粮仓。秭(zi子):毛传:“数亿至亿曰秭。”极言其多。②醴: 甜酒。 烝: 进献。 畀 (bi必): 给予。 祖妣 (bi比): 严粲 诗缉:“诗记曰:周以后稷为祖,以姜嫄为妣,然祭祀则无所不在也,故总以祖妣言之。” ③洽、皆:朱熹诗集传:“洽,备。皆,遍也。……言其收入之多, 至于可以供祭祀, 备百礼, 而神降之福将甚遍也。”
【译文】 丰年收获黍稻多,堆满粮仓一座座,亿万计数不为错。清酒甜酒精心做,敬献诸神宗祖酌;牺牲玉帛摆酒桌,恩泽普降无灾祸。
【集评】 明·朱善:“收入之多,而祭礼之无不备,祭礼之备,而福禄之无不遍,此方社之赐也,而亦曰祖先农之力也。秋而报焉,则方社之谓也。冬而报焉,则蜡祭百神之谓也。以其同谓之报祭,故同歌是诗也。”(诗解颐卷四)
明·蒋悌生:“此诗为秋冬报赛田事之乐,然玩其辞意,观其气象,可以见先王所重民食,教民务本。田事既备,民食既足,由是报本追远,亲贤乐利,民德归厚,天下不劳而治可见矣。”(五经蠡测卷五)
明·孙鑛:“黍宜高燥而寒,稌宜下湿而暑,黍稌皆熟,则百谷无不熟矣。此秋冬报赛田事之乐歌,盖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也。言其收入之多,至于可以供祭祀,备百礼而神降之福,将甚遍也。”(孔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四)
清·王鸿绪:“详观此诗,言黍稌之多,仓廪之富,而得为此酒醴,以飨祖考洽群神。祀事无缺,而百礼咸备,皆上帝之赐,故曰‘降福孔皆也’。考祀典,秋冬大报,上自天地,以至方蜡,靡祀不举,祀则有乐。是诗概为报祭之乐章,故序不明斥所祭何神也。朱子从序说为报,大旨相符,特未举其全耳。至笺以秋冬为烝尝,盖据祖妣以为说,孔颖达曲达其义矣,理亦可通也。”(诗经传说汇纂卷二十)
近·吴闿生:“序:‘秋冬报也。’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此报祭之乐歌。王介甫云:职方氏谓雍冀之地高燥,其谷宜黍。荆扬之地下湿,其谷宜稌。今黍稌皆熟,所以为丰年。”(诗义会通卷四)
【总案】 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每年春初,周天子就率领百官举行籍田典礼祭祀社稷,祈祷丰年,谓之“春祈”。秋收以后,周天子又亲自率领百官祭祀宗祖神明,答谢神灵祖先赐福,谓之“秋报”。诗序说:“丰年,秋冬报也。”此诗就是秋收以后祭祀神灵祖先时所唱的乐歌。诗中描绘了丰年黍多稌多的丰收景象和用百礼祭祀祖妣情景,祈望宗祖神灵普降洪福。此诗全无比兴,仅用洗练的语言,概括了丰收之年祭祀活动的丰富内容。诗风典雅古朴,是周颂中较好的作品。
-
大墙后,一个怪怪的名字,我结婚之后的家就安在那。大墙后是个居民区。它是坊子煤矿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职工居用的老房子。居民区共有二百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之工拙》经典解读 诗词之工拙 《沧浪》《凤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然《楚辞》之最工者,推屈原、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推荐多读书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多读书的古诗,有关多读书的诗句,形容多读书的诗句。关于读书的古诗: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
-
沁园春 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此显示出自己的真实用意。 起首四句写自己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只见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
-
《魏风·伐檀》是诗经中的一篇古代诗歌。通过“古代诗歌之诗经《魏风·伐檀》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含义和传承。译文虽不尽相同,但都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主题。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残酷现实。它们引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思考和向往。这篇文章通过精确和生动的翻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和诗经的文化价值。
-
杜荀鹤《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后独倚门。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离乱后的农村凋落的
-
该诗首联横空而来,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现代近得多,唐、宋以后,大海逐渐东移二三百里,因此诗中称北固为海门是符合当时情况的。金山与北固山遥相对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见,虽写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见。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阔大的画面,以如此
-
舂歌戚夫人【原文】子为王[1],母为虏[2]。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3]?【注释】[1]子为王:指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