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六十三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为无为①,事无事,味无味②。
大小多少③,报怨以德④。图难于其易⑤,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⑦,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①为无为:是说任其自然,把无为当作为。 ②味无味:以无味当作味。王弼注:“以恬淡为味”。 ③大小多少:蒋锡昌认为,“不可解,当有误文”。马叙伦认为“是古注文”(老子校诂)。 ④德:恩德。怨:怨恨。 ⑤图:考虑、处理。 ⑥作:开始。 ⑦诺:允诺、应许。
〔鉴赏〕 本章老子在“无为”的宗旨下,讲圣人如何处事治世。老子首先指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由此主张人处理事情须从细易入手,但又不可将事情看得太容易,只有心存困难才能免于困难和“终无难”。
正是因为如此,本章被魏源认为是“明无为而无不为之旨”的(老子本义)。为何讲是“明无为而无不为之旨”的?这在魏源看来老子所谓的“无为”,“非徒䡝断之见,托诸空言而已”,老子的“无为”并非真的“无为”,实际上是有所为的,只不过与众人有所不同罢了。王道说:“众人所为者有为之事,圣人所为者无为之道。”(引自魏源老子本义)这就说明老子处事有为必与众人不同,表现在这里,老子能图其难于易之时,为其大于细之时;这是因为老子知道天下之事始易而终难,始细而终大,所以老子提醒人们处理艰难之事要从细易入手。但老子又与人不同的是,当他面临细易之事时,却从不掉以轻心;为了使事情“成其大”,老子将内心思虑始终落实在“小”(细心)上,这照吴澄说来:“心之大小,始小之时,心固不敢自以为大,即已大而此心亦终不改,始终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道德真经注)用现代话来说是做事始终以“一种慎重的态度,谨密周思,细心而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这样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同样,为了使事情“终无难”,老子将内心思虑始终落实在“难”上,吴澄解释说:“心之难易,始多易者终必多难;是以圣人虽当始易之时而心犹难之,始终不敢易,所以终无难。”这用现代话来说是做事如能“看到困难并重视困难,就能免于困难”(任继愈老子新译)。这就是老子说的“终无难”。
而上述这些,正说明老子处事治世的不同凡响处;也正因为有这些,所以老子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中人们也能看到蕴含着的辩证法,即“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先秦散文·管子·牧民》原文鉴赏 国颂凡有地
-
屈原《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2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3 。 被明月兮佩宝璐4,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5 。 驾青虬兮骖白螭 6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7 。
-
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升。声容何足恃。荣吝坐相矜。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征。还丹应有术。烟驾共君乘。
-
新秋[唐]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火云:夏秋季日落时的火烧云。欹:斜靠。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砧杵
-
姜夔《扬州慢》姜 夔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 ① ,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② ,荠麦弥望 ③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④
-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
-
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秋霖暗豆漆,夏旱臞麦人。逆旅唱晨粥,行疱得时珍。青班照匕箸,脆响鸣牙龈。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
作者: 史习成 【作家简介】恰达拉巴林·洛道伊丹巴
-
勇之忍第五十三勇之忍第五十三 暴虎冯河,圣门不许;临事而惧,夫子所与。 黝之与舍,二子养勇,不如孟子,其心不动。 故君子有勇
-
一 巫山一段云bull;感怀 张子耀 雨洗风荷翠,鱼翔水带烟。云飞晴好艳阳天。相约晚霞前。 新月一弯谁品?寂寞箫声渐沈。重逢许是已无缘。初夏亦有寒。 二 锦缠道bull;歙县卖花渔村观梅 张子耀 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