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史习成《清澈的塔米尔河》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史习成《清澈的塔米尔河》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史习成

【作家简介】恰达拉巴林·洛道伊丹巴(1917—1970)是蒙古著名作家,生于今戈壁阿尔泰省图门县。1924至1927年在寺院当小喇嘛,1931年上学,1935年赴前苏联的乌兰乌德念书,回国后又进铁路学校,短暂学习以后开始教书。少年时期受家庭影响颇大,父亲虽是普通牧人,但所知甚多,常为孩子们讲一些故事传说,对儿女成长起了良好作用。1941年到新闻部门工作,先后任国家广播台副台长、星火文学杂志主编。1962年在蒙古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书记。1959年担任国家艺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62年改任文化部副部长,直至去世。1945年起正式发表作品,创作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20多篇,还有几部剧本。1951年因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山(1949)、中篇小说我们的学校(1951)两作品获蒙古国家奖。1971年,在他逝世后一年,政府又追授国家奖,以表彰他奉献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他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写得细腻精致,在蒙古拥有大量读者,也被译成多种外文,其中包括中文。立意新颖,含有独特见解,是他的小说的第一个特色。以写爱情、婚姻小说为例,同一题材的小说很多,但多缺乏新意,互相雷同,而洛道伊丹巴的几篇小说却另有一番格局与意蕴。第二个特色是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如短篇小说不断的脊梁(1959),主人公道尔基个性鲜明,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历尽坎坷,承受了严峻生活给他的一次次沉重打击。他的遭遇令人惋惜,令人同情。这是蒙古短篇小说中少有的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三个特色是文笔流畅,手法细腻,技巧娴熟,往往能在小说中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情节。他的第一篇小说戴帽子的狼(1945)是如此,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山更是悬念迭起,富于变化。洛道伊丹巴在创作上深受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影响。

清澈的塔米尔河,温中和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内容提要】牧民额尔德尼幼年时失去父母,与弟弟铁木尔相依为命。铁木尔长到16岁离家,闯荡江湖,与一伙人干起劫富济贫的行当,一时间扬名四海。额尔德尼为富人道乃放牧,空闲时常与富人之子在一起,跟着他读书写字,因而粗通文墨。新上任的地方官残暴无道,他为百姓告状,控告不成反受屈入狱。出狱后在当地无法存身,携妻儿远走他乡。途中夜宿塔米尔河畔。不料套车用的马被盗,前进不得,留下为富裕牧人伊梯格特牧马。伊梯格特工于心计,善于应变,又会用人,创下一个不小家业。额尔德尼颇受重用,过了几年较为平静的生活。伊梯格特好色,趁额尔德尼外出,玷污了他妻子道尔戈勒。额尔德尼获悉后,一气之下只身来到库伦。他心情忧郁,正不知投身何处,在街上巧遇有一面之交的贵夫人年轻美貌的格丽尔。格丽尔情意绵绵,把他请到自己家里,殷勤款待。后来因为帮助额尔德尼,被丈夫杀害。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外蒙古政治局势激变,取消自治。一些上层人士企图引进俄国白军,来对抗中国北洋军。额尔德尼同许多人一样,以为俄国白军会帮助蒙古,他积极与白军配合行动。因作战有功升任蒙古军骑兵连长。进入库伦后眼见白军残害蒙古百姓,才有所醒悟。他抛下武器,离开共同作战的白军,遇到苏赫巴托领导的游击队,从此献身革命事业。游击队占领库伦,临时人民政府成立。1923年春额尔德尼受命到牧区建立地方政权。出发前见到为寻父而来的儿子巴特。巴特与许多年轻人一起参加文化学习。额尔德尼与分别多年的道尔戈勒相会,他虽有意重归于好,可是道尔戈勒因他当年不问情由抛弃妻儿出走,使她受尽苦楚,险些丧命,昔日的情意已断,再也不能以夫妻相聚。额尔德尼更感痛苦。当时蒙古各地情况异常复杂,人们对新政权怀疑,不理解,而丧失特权的旧官吏和上层喇嘛或暗或明地反对政府政策,他们散布谣言,在群众中煽动,制造不满情绪,进而策动叛乱。这一切需要慎重而又灵活地对待。伊梯格特听说派来的政府代表是额尔德尼,先是害怕,后又热情欢迎,表示支持新政府,带头捐钱捐物。他的真实用意还是保护自己,以便继续扩大畜群,积敛更多财产。他要女婿巴特放弃教书,从城里搬到牧区同住,也是为了同一目的。蒙古人民党内斗争激烈,额尔德尼反对左右倾错误政策。冬季暴风雪肆虐,部分地区发生饥荒。省委书记额尔德尼带领众人到存有大量粮食的寺院征调粮食赈灾。喇嘛拒缴,还殴打征粮人员。额尔德尼使用武器强征粮食。此事受到人民党中央严厉批评,额尔德尼被撤职,并召回首都。他心中不服,等待将来明辨事非。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额尔德尼被选为大会代表。大会批判党中央领导的右倾错误,额尔德尼恢复工作,再次到牧区任县委书记。没收封建主财产以后,开展合作化运动。他坚持自愿原则,合作化进程缓慢,省委责难,且诬陷他为右倾分子,解除了他的职务。1932年暴发反政府叛乱,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额尔德尼、巴特等人与匪徒英勇战斗,铁木尔被杀害。平定叛乱后,党中央重新起用额尔德尼,巴特也被任为省中心学校校长。人们悼念亡故的亲人。

【作品鉴赏】清澈的塔米尔河分上下两部,分别发表于1961年与1967年。它通过普通牧民额尔德尼在蒙古革命前后的生活经历,以及各种人物的活动,从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方面展示出复杂的蒙古社会现实,时间跨度大约是1910年至1932年。

蒙古文学界普遍认为清澈的塔米尔河是蒙古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在反映蒙古社会生活,表现人际关系,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恐怕没有一部小说能出其右。这部小说共有人物130多,社会各个阶层,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牧民,以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重点刻画的也有十来人。除额尔德尼外,富裕牧人伊梯格特,还有几个妇女,都是形象饱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以往一些作品中,往往按社会地位、贫富差异,把人们分成两个营垒,好则都好,坏则都坏,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这不符合生活。实际生活远为复杂,人际关系多种多样,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财产多寡不是决定他品行、道德的唯一因素。在这部小说中,算作反面人物的伊梯格特没有被塑造为一个面目狰狞的人。他处心积虑地发展家业,剥削牧工;又倚势欺侮妇女,但在与贫穷牧人交往上也不乏一般人际交往。如众人剪完羊毛后,他也和大家一起玩摔木棒游戏。他的女儿索伦高嫁给额尔德尼的儿子巴恃,而穷苦牧民尼玛的女儿苏伦也当了他的儿媳。可见他并没有以贫富、尊卑有别而阻挠儿女婚事。再以几个妇女形象为例。额尔德尼的妻子道尔戈勒是个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熏陶的蒙古妇女,她贤淑安详,恪守本分,默默地跟额尔德尼过苦日子。遭奸污后,忍辱负重,以维持寄人篱下的生活。丈夫不能理解,精神上给她重大打击。因思念丈夫与儿子神思恍惚,掉进塔米尔河冰窟窿之中。这是个苦命人。与她不同的杜尔玛,完全是个反抗的女性。她大胆泼辣,敢爱敢恨,在爱情上果断作出决择。在与铁木尔结合后,生活仍然清苦,可两情相悦,精神上是幸福的。但是好景不长,铁木尔惨遭杀害,她只身前往,用智谋杀了两个凶手,为丈夫报了仇。一个普通妇女有此胆识,是值得称道的。还有值得一提的妇女形象是格丽尔,身为贵族夫人,生活优裕,可以无忧无虑了。但精神上得不到满足,老夫少妻,情趣迥异,心中苦闷无法排解。这时额尔德尼闯入她的生活,她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她并不想去弄懂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只是为了自己爱慕的人,献出了年轻生命。她比道尔戈勒,杜尔玛还要不幸。小说贴近生活,从各个方面表现蒙古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首先是存在于草原上的那种纯厚、古朴的民风。这里多的是真实、坦诚与自然,少的是虚伪、欺骗与造作。像道尔戈勒、尼玛、格尔桑、博音等人,他们是那样善良、真诚,对人从未有过防范之心。在受到伤害之后,也不记仇,并不以其人之道来还治其人之身。他们总以好心来看待世界。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也是如此。以杜尔玛为例,她虽然是有夫之妇,但她的婚姻并非自愿。她遇到铁木尔后,心中萌发真正的爱情,于是跟着铁木尔到外地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显得十分自然,既没有礼教的束缚,也没有舆论的非难。

清澈的塔米尔河语言优美、流畅,作者选择适当的词语来刻画人物性格,并表现民间习俗爱好。如额尔德尼送儿子巴特与伊梯格特的儿子洪古尔到寺庙去当喇嘛,将近寺庙时,遇到两个年轻女子,一个问道:“这位大哥,您看到那边带了两头小牛的大公牛没有啊?”额尔德尼一愣之后,立即明白了她在嘲弄他们,随口答道:“牛是没看见,倒是有两匹带了马绊子的母马在吃草,大概是喇嘛的。”这两句对答非常之妙。妓女其梅格和策策格靠出卖肉体给喇嘛来度日。她们无聊闲逛。见到额尔德尼带了两个孩子到寺院来,其梅格就想拿他们开心,这符合她的身分和性格。而额尔德尼头脑机灵,不但没有被问住,还反唇相讥,把她们奚落一番。这一回答便把额尔德尼的聪明活脱脱地写了出来。在草原上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牲畜,以牲畜作比喻是司空见惯的。这里又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 上一篇: 舆论
  • 猜你喜欢
    • 杜甫《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全诗赏析

      为客无时了,悲秋向夕终。瘴馀夔子国,霜薄楚王宫。草敌虚岚翠,花禁冷叶红。年年小摇落,不与故园同。

    • 白居易《江楼月》全诗赏析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品赏析曲江池:一作曲江迟。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

    • 刘禹锡《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刘禹锡庭前芍药

    • 诗词《三衢道中》全文、翻译和鉴赏

      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原诗今译】 梅子熟透了呀天天都放晴, 船到小溪尽头改换山路行。 片片绿阴不比来时路上少, 偶然还能听到黄鹂四五声。 【鉴赏

    • 《庄子·天下》解说和语译

      《庄子·天下》是庄子哲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该篇主题揭示了庄子对人生观和社会观的独到见解。它告诉我们,天下万物各有其道,无论大小、高低,都是稳定和和谐的。人们应该保持本能的自然状态,不要追求权力和名利,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无欲无求。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然本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超然于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4401】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英〕保罗·莫兰著,中信出版社,25 5万字,2019年6月第1版,68元)7章:[1]引言;[2]人口

    • 《宿云门寺阁赏析》

      此诗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用“象外”去形

    • 谢惠连《雪赋》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 谢惠连 【原文】: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

    • 古代诗歌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全译、翻译和译文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 一语天然万古新 2 ,豪华落尽见真淳 3 。 南窗白日羲皇上 4 ,未害渊明是晋人 5 。 【注释】 1.诗题:这组评论历代诗歌的诗是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元好问在河南

    •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