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
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②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东坡题跋



〔注〕 ①摩诘: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② 这首诗题为山中,后人把它编入王右丞集外编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艺术的精确评价,他的作品确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
自从苏轼精辟地指出诗与画存在这种关系之后,人们开始注意这个问题。稍后的张舜民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表面看来,与苏轼的说法差不多,但实际上张氏的提法只不过是说“诗即画,画即诗”,未免捉摸不到苏轼论点的真正含义。他可能只看到这两种艺术的相通和某些相同之处,而没有看到相同之中的不同。苏轼认为诗不能徒求词采之美,而要写出画的意境和神味来;同样,画不能徒求形似,而要表现出诗的意蕴。现代人在对苏轼这一理论深入研究之后,作出了精辟的解释。伍蠡甫先生指出:“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而王维的诗则从听觉引向视觉,他的画则从视觉引向听觉。因此王维的诗和画,体现了听觉和视觉的互相沟通。”(试论画中有诗)是的,苏轼正是从可以互相沟通这一创作规律提出他的见解的。
苏轼是诗书画兼擅的大家。他正是从长期的创作经验中概括出这一艺术理论。它不单是苏轼的重要艺术见解,同时又是他不断追求的艺术境界。
猜你喜欢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3,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 施闰章《过湖北山家》归隐心志诗

    从时令看,阴郁的秋、冬早已过去,现在则是“旧识春风好,殷勤拂面来”的春日了。施闰章大约也已返回故乡,享受着“高柳不藏阁,流莺解就人”式的赋闲之乐。

  • 国学名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语出《孟子·尽心上》。自私的人连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这样的事情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人的极端自私。

  • 《浣溪沙·[元]王恽》原文与赏析

    [元]王恽隋末唐初与汉亡,干戈此际最抢攘,一时人物尽鹰扬。褒鄂有灵毛发动,曹刘无敌简

  • 《凭栏人赏析》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

  • 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曹德

    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曹德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

  • 杜甫《高楠》全诗赏析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 作品赏析从旧次在上元二年。《尔雅》:梅柟。注:似杏实酸,俗作楠。鹤曰:公有《柟树为风雨所拔歌》云:

  • 《齐天乐 蝉赏析》

    【注释】: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 ,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在这首词里,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据马缟《 中华古今

  • 周作人《喝茶》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

  •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名句】学 ① 如弓弩,才 ② 如箭镞 ③ 。识 ④ 以领 ⑤ 之,方能中鹄 ⑥ 。 【注释】①学:学问的基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