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3,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于被贬黄州时。承天寺:在湖北省黄州市。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3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4藻荇(xing):水藻与荇菜,泛指水草。
【析点】 苏轼记承天寺之游,先写此游的缘起即为“入户”的“月色”所引动;接写承天寺夜景即庭下如水的月光;再写由此引发的感慨即赏月者少。夜景为全文最精彩处,但缘起与感慨也很有深味。
承天寺大约并无胜景,夜游此寺纯为赏月。苏轼写月光用了两个比喻,看似平常,实为匠心独运:他以空明的积水比喻满庭晶莹的月光,以水中的藻荇比喻竹柏在月光中投下的浮影,想像奇特,绘景别致,但这还不是东坡本色。东坡的独到处在于,前一个比喻的本体物——月光——并未出现,实有的月光幻化为虚拟的积水;后一比喻紧承前一比喻,两个比喻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虚拟的藻荇反似幻化为空明积水中的实有物,连前一比喻中虚拟的积水也随之化而为实了;此时再点出本体物“竹柏影”,刚刚化为实者随即又还原为虚。如此虚虚实实,虚实相间,不但使难以描摹的月色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使承天寺的月夜又涂上一层空灵奇幻的色调,倍增情韵。结尾处感慨良宵佳境而“少闲人”领略,似是庆幸自身被贬后的投闲置散,又似惋惜美景之被弃置,也似称赏自身与月夜的融合为一,种种情愫,难以尽述。
-
古文·夏梅说 钟惺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
-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细软青丝
-
《菊花·齐天乐菊》咏菊花诗鉴赏 高观国丛幽一
-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红笺:古时用来向情人写情书题情诗的小幅红纸。鸿雁在云鱼在水:据《汉书苏武
-
初发扬州寄元大校书韦应物①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③。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④!【
-
黄庭坚《鹧鸪天》黄庭坚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① ,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 ② ,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 ③ 。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2019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内容包括2019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的古诗和古文,2019七下的古诗词,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所有古诗词。2019七下的古诗词: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①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② (《老子·五十七》) 【注释】 ①正:清静无欲,正道。奇:出其不意,奇法。无
-
君先鲁东家,门户照千古。文章固应尔,须鬣余似处。虽非蒙倛状,尚有历国苦。诵书口澜翻,布谷杂杜宇。十年困奔走,栉沐饱风雨。吾道其非耶,野处岂兕虎。灞陵闲老将,柏直口尚乳。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蓬山耆旧
-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天寒雁度堪垂泪,月落猿啼欲断肠。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