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翻译: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明天来到绮窗前,寒梅已经开满花朵。
上一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下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译注】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 的事。你来的时候,雕花的窗子前那株 寒梅开花了吗?绮(qǐ)窗:雕镂窗花的 窗户。著(zhuó)花未:有花没有。著,同 “着”,附着。未,用在句末表询问,同 “否”。【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故乡思念 不已,很想知道那里的近况。[例]陈香 梅万朵烟花忆旧游,把对祖国的情 思,融化在北京的烟花里。那是一种 “初恋的回忆”,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 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梦魂 缠绕的眷恋。(张默芸彩色的世界)【鉴赏】 诗人怀念家乡,向乡人探听消息。原诗中后两句的意思是: 你由故乡来的时候,窗前的的梅枝上添了花朵没有?诗人藉梅花探听故乡的消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两句诗,充分显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他乡遇故知的兴奋之情。【全诗】杂诗其二[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采用第一人称的询问方式,以不加雕饰的质朴语言,抒发了客居异乡者的思乡之情。 前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十分传神地刻划出客子乍见故乡人时的情态和心理。久居异乡,忽逢故乡人,强烈的思乡之情骤然涌上心头,不能自禁的激动情绪驱使他急趋向前询问。“故乡”一词,重复出现,似脱口而出,强烈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急切和深厚。“应知”二字,活现出询问者的口吻和神情,简直容不得对方迟疑和推托,祈求中透露出一派天真之气。 故乡事桩桩件件,该从何问起呢?询问者单单拈出窗前梅花——“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此独特的询问内容,恰恰表现了诗人精巧别致的构思。对于久离故乡的人来说,不管是高堂父母,还是亲朋兄弟,不管是门前小溪,还是环绕村庄的绿柳,无一不时时撞击着心扉,萦绕在心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一个最令人怀念的“聚光点”。本诗中的“寒梅”就是这样一个“聚光点”,它与周围的一切——或人或物,汇织成一个辉煌的生活光圈,凝聚着家居时的无限乐趣,寄托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蕴含着深厚的故乡情。它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物,而是故乡的象征,全部乡思集“寒梅”于一身。这,正是通过典型反映一般的表现手法。 小诗通篇记言,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构思巧妙,韵味幽远,风格纯朴。-
【名句】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语出《书·仲虺之诰》。意谓能够自己求得圣贤为师的,可以成就王业;认为别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就会灭亡。
-
秋归南浦蟪蛄鸣,霜落横湖沙水清。卧雨幽花无限思,抱丛寒蝶不胜情。
-
(生) 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小旦) 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江儿水】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今日
-
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作品赏析黄鹤编在上元二年作。周王褒诗:“独酌止轻瓢。”步屧深林晚①,开樽独酌迟。仰蜂粘落絮,行
-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
-
欲伴骚人赋百篇,归心要及菊花前。明朝知覆谁家瓿,犹有桓谭道必传。
-
源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蒲松龄(1640—1715)在该文中讲了一个叫徐远山的秀才歪打正着吓跑了妖怪的故事。故事最后蒲松龄以“异史氏”
-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
【注释】:这首词虚实结合 ,将现实 、幻想和回忆融为一体,构造出一片神奇的世界。葛长庚所处的时代有太多的动乱和灾难,诗人和道士的想象力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在报国之志实现不了的时候,只有望北长叹,以幻想的翅膀,迷醉自己。葛长庚,又名白玉蟾,在
-
作品:童心说 简介本篇选自《焚书》。作者李贽(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