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上一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In leisure, I fish in the emerald stream) 下一句: 忽复乘舟梦日边(Suddenly, I board a boat and dream near the edge of the sun) 翻译:在闲暇时,我在碧溪上垂钓,在忽然间乘舟前进,梦游至太阳边缘。 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李白在闲暇时,享受垂钓碧溪的乐趣,然后突然乘坐船只漂游,梦幻般地接近太阳边缘的景象。【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还是象那姜太公垂钓在碧溪之上,也许会象伊尹,乘船经过日月之边。 借典故表白自己的不懈追求。 吕尚九十岁在蹯溪钓鱼,得遇文王; 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 月而过。两位历史人物政治上不平凡的经历,给诗人以信心和力量。【全诗】行路难 其一[唐]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 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天宝元年,李 白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不料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 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离开朝廷。组诗 行路难就写在离开 长安时,这是第一首。友人盛情地为李白设下宴席,美酒佳肴摆了满桌。诗人本应开怀畅饮,一 醉方休; 却因为政治理想破灭,使他食不甘味,于是推开杯盏,扔下碗筷,抽 身而起,拔剑四顾,内心一片茫然。他想横渡黄河,因有坚冰封冻,不能实 现; 他想攀越太行,又因大雪封山,无法攀登。这是用自然界道路的艰险,象 征仕途的艰险、人生的艰难。但失望之中总会有希望,他又想到曾经在碧溪垂 钓的吕尚,和做梦经过日月旁边的伊尹,这就表示对自己政治前途仍旧抱有希 望。但是美好的憧憬毕竟不是残酷的现实,希望的渺茫不禁使他连声感叹歧路 之多、行路之难,不知自己何去何从? 最后,积极入世的精神战胜了歧路徬徨 的苦闷,他用昂扬激越的调子对前途作了乐观的展望: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 风、破巨浪,鼓满云帆,飘洋过海。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情调的抑扬和形象的跳跃适应感情的发展变化。 开篇对送别盛宴的描述,语言夸饰、笔势飞扬; 到了停杯投箸、拔剑顾盼之时, 情调顿时转低; 待到冰塞河川,雪满太行,情调继续走低; 随后的碧溪垂钓,乘 舟梦日,则给人绝处逢生之感,情调也随之一转; 后来诗人发出歧路徬徨的喟 叹,情调则又转为低沉; 直到结尾诗人自信必有远大前程,情调才升到最高潮。 情绪的高低变化,使得诗歌带有一种疾缓有致的节奏,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 扬顿挫、气势如虹!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李白的这首 行路难。-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李白写的描写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李白写“花”的诗,关于花的诗句李白,李白关于花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
-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
【原题】:寒食安厚卿具酒馔邀数君子游压沙寺观梨花独苏子由不至诗来命座客同赋予既次韵和之明日上巳安复置酒招予与苏又明日清明予屈二君为射饮之会而苏君仍用前韵作诗见及予亦复和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翻译:青绿的蚁群旁有新酿的酒,小红泥火炉。
夜晚来临,天空即将下雪,能否喝上一杯呢?
【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意思】 绿色的酒渣浮在新酿的米 酒上,红泥的小火炉炭火正旺。夜色降 临,天要下雪,咱们围着炉边喝上 -
有人说,江苏的风是软的,水是软的,人也是软的。全中国的人以江苏人最为温婉随和,江苏人又以苏州人最为温婉,故《韩非子》里说“吴人弱”。
-
[先秦]《诗经·大雅》顒顒印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凤凰于飞,翙
-
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抱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
-
本文悲惨凄切,却又吞吐不尽,其实是苏辙有意而为之。须知苏轼此次获罪,除了其与当朝力主改革的大臣道不相合,所以遭受攻击外,最直接的原因即是他在京城时连续上《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集中对新法进行了大肆批评,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
-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原文】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1]衣。”次有一人复语浣衣。婢语次者:“先与其浣。”后
-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鉴赏】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