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19世纪末创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犀利而直接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的思考和观点。
文章开篇即掷地有声:“你们共计六亿七千万,而十天亦夹风沙的神州大地多址以千万计,大川无数连河系之途,苍黄蒙蒙大家似一种戴斗笠的公鸭。”从这个形象生动的描写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梁启超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土地的深切关注。
梁启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需要一个新的青年一代振兴国家。他强调:“中国至爱少年先有志”意味着未来之事靠年轻人,太平天国起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梁启超还指明青少年的缺点,提出改革的方向,要朝着“身强体壮,心灵慈爱,学问丰富,技艺精强”的方向发展。
此外,梁启超在文章中提到了科学、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中国可以进步并引领时代。他举了案例,指出许多老观念和习惯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他呼吁年轻人要敢于向上学习,并运用所学来解决社会问题。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中国青年的期望和对社会进步的迫切愿望。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担当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振兴的重任,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革的方向。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选自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文章写于1900年2月,全文原来较长,约三千余字。据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全文共分为七段。这里选录的仅是开头两段及最后一段的大部分,删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删节的部分,梁启超以丰富的古今中外的例证,论述了人和国家的老少以及中国当时的种种腐朽的现状。现在所选的内容保持了结构上的相对完整性,从文章中仍然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散文风格。
本文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第一段开头就引出对方的观点:“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然后针锋相对,提出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与一般驳论文章采用一面倒的方式、完全驳倒对方观点的方法不同,既包含着驳论,又包含着立论,以驳论为先导,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先破后立。从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确有“老大”之处,而从本质上否定中国为“老大帝国”,写作方法有纵有收,文章带有很强的辩证意味,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以及“恶,是何言,是何言”等句,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多么强烈的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啊!第二段紧承上文,以设喻的方法导入论证,先从人的老少论起,列举了老年与少年的十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用一系列的排比句说明“老年人如夕照”,犹如日渐没落的事物,故没有希望,“少年人如朝阳”,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这种排比具有层层推进,重迭顶真的特点,充满磅礴的气势和力量!论人的老少,以“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为出发点,逐步推进,层层生发,挖掘了老年人的一系列缺点,少年人的许多优点,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描写老年与少年的种种不同特征,铺张扬厉,不嫌反复重迭,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从论人的老少,过渡到了论国家的老少,分两层进行论述。第一层(到“则国雄于地球”止)指出了要使中国成为少年中国,中国少年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要求得“国智”、“国富”、“国强”,首先必须“少年智”、“少年富”、“少年强”;要使国家“独立”、“自由”、“进步”,关键全在于少年首先要独立、自由、进步;要使国家“胜于欧洲”、“雄于地球”,首先要少年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充满了号召鼓动力。这一段同样用排比句式,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第二层是全文感情最高昂激烈处,尤是精采之笔,运用博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采用诗歌的句式、华丽的语言,由衷地为中国少年高唱赞歌,为少年中国高唱赞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层描写了许多具有象征性的蒸蒸日上的天地万物,再加短促有力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象激动人心的号角,具有极大的宣传鼓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文体革命”的积极倡导者,所创“新民体”当时颇负盛誉。少年中国说正是“新民体”的典范作品。梁启超总结“新民体”的特点是:“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其文条理明畅,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则别有一番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他的这段话是对少年中国说艺术特色的最好概括。近代黄遵宪称赞梁启超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致饮冰室主人书)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后的附言中称自己从小热爱岳飞满江红词,“至今喜诵不衰”,并说从此要名自己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此文确实写得象满江红一样激情澎湃,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说老年则扼腕叹息,说少年则神采飞扬,说现实则痛心疾首,说希望则意气风发。文章爱憎分明,饱含爱国热情,绝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当然本文也有缺陷。作者关于老、少的议论显得过于绝对化,有时也有铺张、重迭过甚的缺点。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相思类型的诗句,内容包括相思类的中国诗?,有相思的诗句古诗,表示相思的诗句。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鹊桥仙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柔
-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像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的地方。 从每一条小径走进去,阳光仅
-
鄱阳湖,在古代《禹贡》,中称彭蠡,《汉书》称彭泽;隋以来改名鄱阳湖。它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以南,面积3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鄱阳湖的中部有一个细腰,因此又有北湖与南湖之分,北湖称为落
-
终南别业王维①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③,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注释】①王维
-
《先秦散文·庄子·外物(节选)》原文鉴赏 庄周
-
想尔到边头,萧条正值秋。二年贫御史,八月古邠州。丝管闻虽乐,风沙见亦愁。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从殿中侍御史出副邠宁。)
-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②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③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④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⑤ 【注释】 ①酌:王质《诗总闻》:“寻诗无酌字,亦无酌意,恐‘铄’是‘灼’字。陆(德明)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教师爱古诗词征文,内容包括热爱古诗征文450字,教师辛苦收获学生的爱古诗词,教师节诗词,作文,急啊。这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了《名篇佳作》。郅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班要举行一个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然后给自己的小组起一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不值许费力》经典解读 不值许费力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此等语亦算警
-
虚舟生 宋代的包拯成了清官中的“珠穆朗玛峰”。他以后的清官往往与他有瓜葛,明朝就有两位,前后辉映:一位是于谦,当河南山西巡抚时,人称“于龙图”,一位是海瑞,海南岛人,又多在南方做官,人称“南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