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一)》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中秋月,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是唐代文学家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一)。诗中通过描绘中秋夜飘渺的月光景象,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中采用了典型的五言绝句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解读: 诗人以中秋夜的明月为切入点,描述了月光如霜的景象。他抬头仰望明月,心生乡思之情。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以及对月光和思乡情感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美丽而寂寥的中秋夜景象。通过对地上霜与思故乡之间的类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 此诗写景凝约,语言简练。通过对中秋夜明月的描绘,展现出作者思乡之情。诗人以诗中的景物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通过疑是地上霜的形容,加深了诗中的情感色彩。整首诗简短而有力,能够引起读者幻想和对故乡的遥远思念。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面对中秋明月,诗人没有歌颂它的清澈明亮,也没有徒发“月圆”而“人不团圆”的人生感慨,而是将其思想的触角径直伸向大自然的波谲云诡,希图从中探究其个中变化的深层奥秘。这无疑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而这也就决定了这首诗不同凡响的艺术风格。
首句写月亮所处空间位置及其盈缺变化。“青冥”即青天、青空,语见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诗人由眼前中秋月的盈满圆朗追想到此前和此后月亮的残缺损亏。而这种“盈缺”变化竟能发生在远不可测的“青天”之外,究竟是受什么力量所驱使?这问题既使诗人高度兴奋,也使其深深的苦闷。
次句紧承首句,通过对青空之外月亮图像的直观,诗人相信“东风”一定永远不停地在那里吹拂着,因为诗人分明看到一树粗大的丹桂长年不衰,枝繁叶茂,一直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东风”即春风,礼·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可见东风就是春风。这是一种多么奇特而丰富的想象!
三、四两句顺接前文,诗人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想象的双翅大声发问:是哪个人种植的丹桂,为什么它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伸出月轮外面的枝条?这一疑难问题的提出,其参照系便是诗人生活其中的人世间,这是诗人生活阅历中所从未见过的奇观。我们无法猜测诗人对当时社会是否有一种不满情绪,但观其通过两种景观的对照将月宫生活写得那样美妙动人,其向往月宫温舒生活的意向显而易见。“丹桂”是桂树的一种,其叶如桂,皮赤。晋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载,“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传说月宫中长有丹桂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诗人将其坐实后又通过自身人生经验的积极参与对其进行新的探寻索解,这无疑会增加诗的神妙色彩。
显而易见,这首诗最大特点即是结想奇特,妙想连珠。因此刘拜山先生给其以“设想奇妙,乃屈原天问之遗”的高度评价(见千首唐人绝句)是不过分的。
-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李白①永王正月东出师②,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③。⊙【注释】①李白:见《上李邕》
-
千尺长松挂薜萝,梯云岭上一声歌。湖山深秀有何处,水月池中桂影多。
-
君马黄,我马白。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
金磬玉笙调已久,牙床角枕睡常迟。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乐可理心应不谬,酒能陶性信无疑。起尝残酌听余曲,斜背银缸半下幔
-
柳闇长廊合,花深小院开。苍头铺锦褥,皓腕捧银杯。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将军拄毬杖,看按枯枝来。
-
两京平日接英髦,不独诗豪酒亦豪。休把青铜照双鬓,君谟今已白刁骚。 作品赏析【原题】:斋宫尚有残雪思作学士时摄事于此尝有闻◇诗寄原父因而有感四首
-
这是一首吟咏友人与其所恋者分别的词,就全词而论,由于是咏他人别情,真情实感不多。但此词用字却很精妙,诚如万树所言:“梦窗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然其用字准确处,严、确、可爱。” “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开篇明旨,点明“送
-
治国平天下 本章朱本称之为“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治国要有治国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
-
白雪吟诗铃阁开,故情新兴两裴回。昔经勤苦照书卷,今助欢娱飘酒杯。楚客难酬郢中曲,吴公兼占洛阳才。铜街金谷春知否,又有诗人作尹来。
-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福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