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王建)原文|鉴赏|赏析 - 唐诗评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鉴赏和赏析: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夜晚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忧思寄托于月光之下的情感。
诗的第一句“望月怀乡泪已流”中,诗人以“望月”作为开头,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诗人的眼泪也化作了流星,表达了他的思亲之情。
接着,诗人借助“皓影低昂”一词,形容了天空中明亮的月光,将月亮的光辉与他的忧愁相映成趣。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等用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在这个描绘的场景中,月亮更显得明亮而优美。
然而,在表面美景之下,诗人的思念却更加浓烈。他用“独抱幽情”一词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诗人以“啼鸟无行处”形容了自己的孤独。这一形象的描写,使诗人的忧思更加深刻。
最后,诗人以“借问弄珠者”一词呼唤了当时另一位杰出诗人苏轼的名字。这种间接的呼唤,既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景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的抱怨。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亮和美丽的乡村景色,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
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景起,以情结,很有韵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候的庭院景色。“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觉得地面是白色的。李白诗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是以霜色洁白形容地面月光的。“树栖鸦”,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夜深,秋露更浓,甚至已开放的桂花也湿了。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诗人注意谛听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但它是不可闻的,由此也见出夜之寂静了。一二两句极写夜已深、夜极静,暗中托出感受这夜深夜静的人。只有人才能对环境有这样敏锐细腻的感受。然而,夜深不寐,究竟为何?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动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赏月,合家团圆,是中国民族的风俗。因此,中秋之夜,离家外出的游子,特别会涌现思家怀乡之情。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团散却不相同。不知道哪个人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离家作客,怀念之情会象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降落在这一人家、这一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在大地城乡之中,又是一个不明确的载体。这样的写法,和李白忆东山诗中“明月落谁家”一样,使普通的心理情绪,有了专指性。而这专指性,却又隐没在虚拟悬想之中。正因为如此,对月怀人的抒情诗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联想作用,因而更为读者喜爱。也许正因为如此,另一诗题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诗意落实,反而使读者觉得受束缚了。
全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了感情色彩,这是耐人咀嚼的。
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沈德潜唐诗别裁)
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彷佛见金鳎
-
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作品赏析原题:杭州次周焘韵游天竺观激水?一题作“次周焘韵”?
-
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土足
-
名言: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注释: 钟子期、伯牙: 春秋时一对知心朋友。刘向在本章说:“伯牙子鼓琴, 其友钟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晚花露叶风条。燕飞高。行过长廊西畔、小红桥。歌再起,人再舞,酒才消。更把一杯重劝、摘樱桃。
-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
-
谢赐珍珠江妃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②,何必珍珠慰寂寥。【注释】①江妃:即唐玄宗宠姬梅妃,后因杨玉环得宠
-
【原题】:家帝有庙其巫每岁旦必鸣角作法以觞其神邻里闻角声则知其将晓矣
-
【原题】:夏日同官会饮白鹤寺双瀑亭李道济作诗纪事因次其韵
-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亲人们拉扯着出征兵士的 衣服,跺着脚,在路上拦着他们痛哭,惨 厉的哭声直冲云霄。干(gān):上达, 冲犯。 【用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