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2)
试玉要烧三日满。(3)
辨材须待七年期。(4)
周公恐惧流言日,(5)
王莽谦恭未篡时。(6)
向使当初身便死,(7)
一生真伪复谁知?(8)
【注释】
(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留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
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
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古诗文网。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声甘州柳永中意象赏析,内容包括柳永的《八声甘州》,此词上片典型意象,关于柳永《八声甘州》这首诗的赏析?,赏析诗歌八声甘州(柳永)。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
-
【4397】基因中的人类简史(〔澳〕克里斯廷·肯奈利著,李孚声、杨欣然译,天地出版社(成都),31万字,2018年11月第1版,58元)三部分(1
-
香奁体 作者: 叶茵 【原
-
清·李渔萱花一无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
-
吴镇 依村构草亭 ① ,端方意匠宏 ② 。 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清。 泉石俱延赏,琴书悦性情。 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 【注释】 ①构:构筑。②端方:形容草亭结构端正平直。 【评说】 本诗选自汪砢玉
-
这首词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定下全篇感伤的基调。“空怅望”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可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此情此景
-
弈秋 ① ,通国 ②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唯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 ③ 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 ④ 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
-
“四月初的衬裙”中午读到阿波利奈尔的诗句: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或者,翁加雷蒂:生命对我来说,只是一块梗在喉底的叫喊的岩石。喜欢读
-
这首诗作于1882年诗人从家乡远赴兰州探望父亲的途中。诗题中的“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之北,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