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汉》全诗赏析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作品赏析
【注释】: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陶道恕)
-
【原题】:山中醮后一日雪仍留山中雾雨溟濛混然如一气未分也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①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② (《老子·五十七》) 【注释】 ①正:清静无欲,正道。奇:出其不意,奇法。无
-
有客至铃下,自言身姓梅。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竹影拂棋局,荷香随酒杯。池前堪醉卧,待月未须回。
-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本书卷一《独
-
《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於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見纳,委命自沈。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九章mid
-
艮第五十二 【题解】 艮卦为同卦相叠(艮下艮上)。艮为山,山为退隐之处,又有静止稳重之象,喻指人进而思退,明哲保身。所以,
-
《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园林亦要闻闲置。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1],碧水东流至此回[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解]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
-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名言: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注释: 弛: 松弛, 指放下担子。 句意: 堵塞住贪求财物的道路, 才能够开辟宏扬道义的大门; 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 才能够挑起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