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唐诗大全 > 杜甫

杜甫《无家别》全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杜甫《无家别》全诗赏析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品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看起来,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研究者对无家别的思想意义的理解,倒是值得参考的。  
(霍松林)
----------------------------------------------
  诗:“乐子之无家。”【黄生注】诗言内顾,无妻也;言永痛,无母也。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蒿藜②。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③。存者无消息④,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⑤,归来寻旧蹊。

  (通章代为征之语。首言乱后归乡,景情并叙。)

  ①谢朓诗:“寂寞市朝变。”②前汉·郊祀志:“嘉禾不生,蓬蒿藜旁茂焉。”③谢朓笺:“歧路东西,或以呜悒。”④薛道衡诗:“一去无消息。”⑤鲍照诗:“贱子歌一言。”败归,谓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①。但对狐与狸②,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③,一二老寡妻④。宿鸟恋本枝⑤,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⑥。日暮还灌畦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⑧。

  (此段叙事,言归而无家也。上六,说故里荒凉之状。下六,说暂归旋役之苦。日瘦,谓日色无光,气象惨凄)。

  ①前汉·刘向传:“寒日青无光。”楚辞:“霜露惨凄而交下。”②本章:“狐形似狸而黄,善能为魅。”③记:“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④汉书·元后传:“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潘岳关中记:“夫行妻寡。”⑤洙曰:人情之恋故乡,犹鸟之恋本枝,虽穷栖且安辞矣。独曲歌:“宿鸟纵横飞。”⑥江淹诗:“虽有荷锄倦。”⑦颜延之陶徽士诔:“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说文:“田五十亩为畦。”⑧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说文:“鼓,骑鼓也。”鼙,与鞞同。

  虽从本州役①,内顾无所携②。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③,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④。生我不得力⑤,终身两酸嘶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⑦。

  (此段叙情,言无家又别也。上六,伤只身之莫依。下六,痛亲亡之不见。上章结出报国之忠,此章结出思亲之孝,俱有关于大伦。杜诗有数句叠用开阖者,如云从役本州,幸之也。内无所携,伤之也。只身近行,非比远去,又以本州为幸矣。家乡既尽,远近齐等,即在本州亦伤矣。语意辗转悲痛。无所携,无与离别者。终转迷,言往无定所。两酸嘶,谓母子饮恨。为蒸黎,不得比于人数也。此章八句起,后两段各十二句。)

  ①卢谌诗:“岂谓乡曲誉,谬充本州役。”②左思诗:“内顾无斗储。”宋袁淑议:“势必携离。”③谢灵运诗:“家乡皆扫尽。”④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元年,乱经五年矣。尔雅:“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⑤诗,“生我劬劳。”⑥陆厥诗:“酸嘶度扬越。”⑦诗:“天生蒸民。”毛苌曰:“蒸,众也。”裴秀诗:“穆穆我后,矜兹蒸黎。”朱子诗传:“黎,黑也,犹秦言黔首。”卢元昌曰:先王以六族安万民,使民有室家之乐。今新安无丁,石壕遣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孑遗矣。唐之危而不亡者,赖太宗德泽在人,而思明自殒于萧墙耳。

  唐人作诗,多言遣戍从军之苦,而宋元以下无闻焉。盖唐用府兵,兵即取之于民,故有别离室家,远罹锋镝,及亲朋送行,历历悲惨之情。宋明之师,或用召募,或用屯军,出征临战,皆其身所习熟,而分所当为者,故诗人亦不复为哀苦之吟矣。

  王嗣奭曰:上数幸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又曰:新安,悯中男也,其词如慈母保赤。石壕作者妇语,新婚作新归语,垂老、无家,其苦自知而不能自达,一一刻画宛然,同工异曲;随物赋形,真造化手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猜你喜欢
  • 《蹈元作诗谓仆不当以莲为妩媚而有偶有现空相赏析》

    【原题】:蹈元作诗谓仆不当以莲为妩媚而有偶有现空相之语复次韵以效齐物之说

  • 沉洲《由青蛙想到的》

    翻找书架上的藏书,偶然发现一本精装的《饥饿海峡》,扉页上还有著者几近书法一般的中文签名,这是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

  • “垮掉”杂志作品分析

    指“垮掉的一代”*派杂志。这类杂志大体包括保罗·卡洛尔主编的《巨桌》、海湾地区的《接触》、芝加哥的《选择》、《常青评论》以及克雷姆

  • 柳宗元《南涧中题》全诗赏析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作品赏

  • 古诗词绘图记忆法(速度速记速写古诗词办法)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绘图记忆法,内容包括速度速记速写古诗词办法,速度速记速写古诗词办法,古诗词记忆技巧。理解记忆法要记忆一首古诗词,一定要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的思想.这些内容肯定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将诗中的意思背记下来,到用的时候

  • 中学所有的古诗词(初中学过的所有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学所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初中学过的所有古诗,,,,初中全部的古诗(人教版),中学所有的古诗。初中学过的所有古诗: 七年级上册 1.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

  • 物种起源

    【3500】物种起源(〔英〕达尔文著,新世界出版社,刘连景译,40万字,2014年7月第1版,39 8元)△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

  • 湛方生《灵秀山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湛方生:灵秀山铭 湛方生岩岩灵秀,积岨幽重。傍岭关岫,乘标挺峰。桂柏参干,芝菊乱丛。翠云夕映,爽气晨蒙。笼笼疏林,穆穆闲房。幽室冬

  • 《温泉》原文|翻译|赏析

    明·刘侗于奕正2西堂村而北3,曰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4,亦曰

  • 曾巩《拟岘台记》原文、赏析和鉴赏

    曾巩的《拟岘台记》是一篇充满哲思和感慨的散文。通过对岘山及其中寺庙建筑的描绘,他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宗教信仰的敬畏之情。他通过描写细腻的景色和建筑特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他也不忘反思人生之短暂和无常,以及对名利的追求。《拟岘台记》既展示了曾巩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扎实的人文素养和对心灵回归的追求。

相关栏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
  • 杜甫
  • 白居易
  • 王维
  • 王昌龄
  • 柳宗元
  • 韩愈
  • 陈子昂
  • 高适
  • 李商隐
  • 岑参
  • 王之涣
  • 杜牧
  • 韦应物
  • 李贺
  • 张若虚
  • 孟浩然
  • 刘禹锡
  • 张九龄
  • 崔颢
  • 王勃
  • 骆宾王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