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阆山歌》全诗赏析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作品赏析
黄鹤编在广德二年阆州诗内,下首同时作。社臆:阆州即今阆中县,属保宁府附郭者。阆州城东灵山白①,阆州城北玉台碧②。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③,已觉气与嵩华敌④。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⑤。
(此咏阆山之胜。上六叙景,下二述情。灵山玉台,近阆山名。云在山上,石在山下,浮字写不尽之态,动字摹欲落之势。石根下盤,乃鬼神所护,云气上际,与嵩华并高,结庐其下,聊堪避乱矣。胡夏客曰:此歌似拗体律诗。)
①唐书:阆州阆中县有灵山。【钱笺】寰宇记:灵山,一名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舆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山东南隅有玉女捣练石。②舆地纪胜: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③杜臆:地志:阆中山四合于郡,多仙圣游迹,则鬼神之会可知。④嵩山,中岳。华山,西岳。⑤徐悱诗:“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晋书·宋纤传:马岌铭诗于西壁,丹崖百丈,青壁万寻。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相当于“您”。“足下”一词的产生,与晋文公有关。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灾祸在外逃亡19年,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于是,他便大加封赏有功之人。当年一直追随重耳
-
魏王大瓠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可怜公子持十牛,海上三年竟何得。先生少负不羁才,従车数到单于台。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将军何人哉。夜逢怪石曾饮羽,戏中戟枝何足数。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封侯卫霍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登高》是李白的名篇,其中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给人带来了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上一句是“欲与天公试比高”,是诗人表达自己登高的决心与豪情。下一句是“更忆山中宴,应忘言、千古功。”是诗人回忆曾经在山中宴会中享乐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忘掉他的辉煌功绩,只想安享山景的意愿。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豪情万丈的气质,以及对美景的追求与享受。在翻译时要保证语句通顺而又忠实于原诗的意思。
-
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
-
优孟歌 作者: 何国栋 【本书体例】
-
[原文](节选) 卷一兵诀评 孙 子 先为敌人不可胜我之形,以待敌人可胜之形而乘之。 自己制胜之形,可以知而为之;若敌人无可乘之形,则不可必为也。 因其所处之地,而恃度其远近险易广狭之形。既度其地,即
-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
-
这篇祭文大致写于至和元年(1054)或再晚一些,是在范仲淹死后所作。写法十分别致,不同于一般的祭文,本应该有的对于范公的生平之事几乎无一句具体涉及,而是把行文的重点放在为范公辩斥谗谤方面。
-
肩吾问于连叔 ① 曰:“吾闻言于接舆 ②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大有径庭, 不近人情焉。”连叔曰: “其言谓何哉?”“曰 ‘藐姑射之山 ③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
-
古文·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修顿首白,先辈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