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三川北虏乱如麻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着“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傅经顺)
-
东方之日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古文·李姬传 侯方域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1
-
又称“敌后解放区战
-
●洞仙歌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
-
这首诗首句写黄州的环境,次句写黄州的地理位置,是个人抒情。三、四句写决定终老黄州,三句言终老的物质准备,四句言朝廷官制上的更革,为自己的终老创造了政治条件。五、六句承“终老计”,谓对终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末二句继续表达上二句没有表达完的
-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
-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人情厚薄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傍人见环环可怜,不知中有长恨端。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朱庆馀的诗句
朱庆馀的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是形容新婚夫妇在婚后的第一晚,在洞房中摆放着停着的红烛,等待黎明时分在堂前向众人拜见夫家的亲戚。这句诗描绘了传统婚礼中的一幕,透露出浓郁的家庭和睦与尊重亲情的氛围。在上一句中,洞房内的红烛已经停下,象征着夜晚的结束;而下一句“待晓堂前拜舅姑”,则带出了拜见新婚夫家亲戚的仪式。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婚姻的庄重与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 ,植物结果、繁茂的景象。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宴筵对酌”类的诗句。 美酒佳肴,五光十色,香气四溢,一场盛大的晚宴即将开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