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作品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反思,内容包括读古诗古文反思2000字,开诗词鉴赏课的收获、感想、建议,古诗词鉴赏如何反思。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 与 学生的生活、 经历、 学识相差很
-
斜月才鉴帷,凝霜偏冷枕。持情须耿耿,故作单床寝。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宋代第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是史官乐史在宋太宗统一全国后修撰的。宋代的路制是太宗末年才创置的,23路的地理区划则是在神宗以后才确定下来,在纂修此书时,宋代仍在沿用唐朝所分
-
[唐]戴叔伦 门掩青山卧,莓苔积雨深。 病多知药性,客久见人心。 众鸟趋林健,孤蝉抱叶吟。 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卧
-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或为云汹涌,或作线断续。或鸣空洞中,杂佩间琴筑。或流苍石缝,宛转龙鸾蹙。瓶罂走四海,真伪半相渎。贵人高宴罢,醉眼乱红绿。赤泥开方
-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梅花》诗当是作者退居金陵后的作品。据惠洪《冷斋夜话》载:荆公赏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即王安石去拜访一位高人,没有遇
-
【注释】 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饥:饥饿。 歌:歌唱。 劳:劳动。 【赏析】 这是《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里的一句话: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声表达渴望得到食物,劳动的人用歌
-
黄琼会·漫山遍野都是今天黄琼会这些天,几乎天天落着雨。很是清凉的雨水,让盛夏的日子一下子柔和静谧起来。有时候我就坐在窗边,翻两页《
-
故乡我的故乡,是个小小的村落,坐落在大地之上。在村子里生活着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我后来进入城市时经常会想起,会怀念的村庄
-
石灰吟于谦【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1],烈火焚烧若等闲[2]。粉身碎骨浑[3]不怕,要留清白[4]在人间。【注释】[1]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