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全诗赏析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作品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汤贵仁)
-
《流浪人[台湾]罗门》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被海的辽阔整得好累的一条船在港里 他用灯拴自己的影子在咖啡桌的旁边 那是他随身带的一条动物 除了它安娜近得比什么都远 椅子与他坐成它与椅子 坐到长短针指出酒是一
-
默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 〔1〕 。人之情也,伤如之何!极野苍茫,白露凉风之八月 〔2〕 ;穷途萧瑟,青山白云之万里 〔3〕 。奏鸣琴则离鹍别鹤,惊歧路之悲心 〔4〕 ;来胜地则时雨凉风,助他乡之旅
-
韩退之乌氏庙碑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
-
修道院楼上的窗子总是关闭着。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只窗子开了。窗内现出一个少女。 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 学术的讲演,市场的争逐,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这个少女在窗边,只是微笑着,宁静地
-
读潇潇的诗是一种有时愉快、有时沉郁、有时淡雅、有时哀婉、有时恐惧、有时释然的精神旅行。视觉的快感,形象的撞击,感觉的玩味,形而上的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
-
【原题】:左举善人物高妙才具敏特要当为世用而乃携孥抚孤以不二价从事丹壶中其胸次讵可窥耶一日出示诸公篇轴邀老夫同赋义不可辞
-
秋山问道图 北宋·巨然作 绢本水墨 纵一五六.二厘米 横七七.二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南山水画派形成于北宋初期,但在当时远不及北方山水画派得势,尽管两派分别描绘了南方和北方的山水之美。隐居太行山的
-
古文·中山狼传 马中锡赵简子(1)大猎于中山(2)
-
清晨琳阙耸漓岏,弭节斋坊暂整冠。玉案拜时香袅袅,画廊行处佩珊珊。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我是蓬莱宫学士,朝真便合列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