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品赏析
【注解】: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
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
“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
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
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
境俱活。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 ,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 ”,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而水声也是不断的哗啦哗啦在耳边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秋古诗词美文手抄报内容,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手抄报内容,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文字内容古诗,有关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要是古诗的。中秋节手抄报古诗内容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0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
-
《问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全文描写了主人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该文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反映了韩愈对于人性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文章逐渐揭示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篇文章思想深刻,言辞犀利,给人一种宽广与慷慨激昂的感觉,使读者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① 。夫虽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② 。(《老子·七十五》) 【注释】 ①以:因为,由于。有为:拂
-
【原文】 不积跬①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 《荀子·劝学》。 【注释】 ①跬,指半步,即一只脚迈
-
黄庭坚《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①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②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③ 【注释】 ①凌云赋:《
-
屈原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
-
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筑用金鎚力,摧因石鼠窠。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
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回君是同舍客。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昨夜邀欢乐更无,多才依旧能潦倒。 作品赏析与上首同时之作。【朱注】少公即少府。《国史补》:张旭为常熟尉,
-
【注释】:(予之至京师也,友人崔太史子钟曰:“久不闻何子言矣,为我作《崔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