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全诗赏析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作品赏析
杜相公就是杜鸿渐。杜鸿渐当过宰相,唐朝人称宰相为“相公”,所以叫杜相公。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十月,蜀中军阀混战。次年,朝廷派杜鸿渐领兵平乱。大军四月至益昌(在今四川广元县境),六月入剑门,七月到成都。从益昌继续进发时,杜鸿渐写了一首发益昌的诗;当时岑参在他幕下办事,遵照他的意思和了这首诗,所以说是“奉和”。诗的开头两句是回叙到益昌之前的情形,说杜鸿渐领命平乱,带兵离开帝京长安,拿着麾(指挥军事的旗子)和节(领命出使的凭证),远行出征,平定战乱。第一联写了杜鸿渐的使命“远横行”,指远征,有不受阻碍的意思。也就是杜甫诗中说的“万里可横行”之意。“远横行”三个字把出征将士饱满的精神传达出来了。
中间二联想象从益昌出发以后的行军情况。晴天的早上,部队攀登山势陡峭的大剑山和小剑山,骑着马穿过山间的白云,在凿石架木的剑阁道上行进;晚上大军渡过巴江(泛指巴蜀的江河),天正下着雨,古称出军遇雨为洗兵。洗兵也有洗刷兵器不用的意思,即预祝结束战争,取得胜利。
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朵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征盖”就是大臣出使时用的伞形麾盖,这里指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从这两联可以看出,大军在征途上步履是艰难的,但心情却是轻快的,大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完全是赞颂的调子。
最后两句是希望杜鸿渐迅速平定战乱,劝他说:应当抓紧时间,计算日程,快到成都(蜀城)去要知道圣明的皇上正在等待你去秉公持正(持衡)处理战乱的大事哩。
全诗格调高昂,热情洋溢。
[url=http://www.richcon.net/My06/index34.asp]http://www.richcon.net/My06/index34.asp[/url]
-
陆游《溪上作》 伛偻溪头白发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① 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浮沉酒盏中。 ② 【注释】 ①筇(qiong穷):
-
学术史著作。四卷。明冯从吾撰。初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虚。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长安(今属陕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御
-
牧童词张籍①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②,令我不得戏垅头③。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
-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
-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药条药甲
-
我的老家是一个叫宋家泊的村子,荆河就像与生俱来的两只手臂,从南和东两个方向呈半环状把村子揽在怀里。六百多年来,村子与荆河骨肉相连在
-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
-
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1)此诗当作于作者寓居上饶茶山寺期间,系老年作品。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州市境内,距城北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