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南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全诗翻译赏析
岑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
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
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
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
蕃军只见马空鞍。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天宝十三年(754 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这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
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作品赏析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
-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为适应次大陆封建化过程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宗教。五至七世纪,随着次大陆封建制的形成,作为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的佛教,也同先前
-
柳动晴风拂路尘,年年宫阙锁浓春。一从翠辇无巡幸,老却蛾眉几许人?风吹柳带摇晴绿,蝶绕花枝恋暖香。多把芳菲泛春酒,直教愁色对愁肠。
-
朝求升,暮求合, 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 管叫大小都喜悦。 ——清·计六奇编《明季北略》 这首歌谣反映了明代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热烈响应的根本原因。 闯王,是明末农
-
管同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 (1) ,商丘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 (2) 。陂自牧仲尚书之没 (3) ,至于今逾百年矣 (4) ,又尝值黄河之患 (5) ,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 (6) ,无一
-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名言: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向: 指仰攻。丘: 高地。逆: 迎头而上。佯北: 假装败退。饵兵: 作为诱饵的小部队。师
-
《关雎之德》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 而正夫妇也。”又,《论语·八佾》:“
-
宜黄县县学记宜黄县县学记 【原文】 古之人,自家[161]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