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闯王》鉴赏、赏析和解读
朝求升,暮求合,
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
管叫大小都喜悦。
——清·计六奇编明季北略
这首歌谣反映了明代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热烈响应的根本原因。
闯王,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06—1645)的称号。他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出身农民家庭,童年即给地主放羊。于明崇祯二年(1629)参加闯王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崇祯十六年(1643)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警惕,明将吴三桂勾结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于永昌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九官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广大农民为什么热烈欢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呢?这首民歌表明,因为阶级剥削太惨重了,贫苦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已经到了“难存活”的地步。这是明末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朝求升,暮求合。”升、合(ge葛),皆为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这两句意谓早晚都要靠乞求一点粮食来维持生计。面对这种难以维持活命的情况,怎么办呢?忍受下去吗?白白饿死吗?不!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指明了一条以暴力推翻封建统治的反抗斗争通路。他们认为, “拜闯王”之后,足以管叫大人、小孩“都喜悦”。这是一种从死亡线上获得新生命的喜悦,是找到了以反抗斗争求生存之道的喜悦,其意义之大,自不待言。
全篇节奏明快,基调豪爽。上半篇写“难存活”的悲伤,下半篇写“都喜悦”的豪情;由悲到喜,感情发展的跨度很大,以悲衬喜,更见喜之得来不易,令人感到分外可喜可贺。
-
【注释】: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 。”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
-
永和九年的哲思 永和九年的哲思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阳春三月,万物生长。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人们到郊外祓除不祥祈求幸福的日子
-
【原题】:王正卿何道夫和嘉字韵诗至数十道夫赠予数篇晋卿亦赠一篇因次其韵凡六首
-
【生卒】:1874—1965【介绍】: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著名印象主义*作家。生于巴黎。自幼父母去世,由伯父领回英国,在寄宿学校读书。德
-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②相悦。 草木有本心③,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
-
《石州慢》 寒水依痕, ① 春意渐回,沙际烟阔。 ②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销魂, ③ 长亭门外山重叠。 ④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销肌雪。 ⑤
-
清·王昶2济南府治3,为济水所经4。济性洑而流5,抵巇6,辄喷涌以上。人斩木剡其首7,杙
-
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风景同前古,云山满上游。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作者简
-
起风了,门前竹竿上的碎花被单舞起来,像只大蝴蝶,很好看。风是很轻的,一双手一样抚过乡村的街道,人字形的屋脊,躺着几片枯叶的瓦顶,悄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意思】承欢侍宴没有空闲的时候。春天一起出游,夜夜与君王专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