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全诗赏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旅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相当不易的。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 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涵 的诗意。“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 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 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 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 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 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别致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卓然不 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远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 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若无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如此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足 见大家手笔。
-
【原题】:城西射弓挺之以病不至简示新诗有唯应欠我渭城歌之句谨吟一篇以答佳意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鲁迅后期论点的梳理其实,即使是在1927年以后,即鲁迅的世界观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转化之后,他在文学问题上也发过表一些与正统马克思主
-
基督教《圣经》中称人类祖先的居住地为伊甸园。 《旧约全书·创世记》中说: 上帝把地上的尘土捏成人形,然后给泥土人生命的气息,于是土人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他就是最早的男人亚当。为了安置亚当,上帝在伊甸的
-
明·袁宏道从山门右折2,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3,心悸4。山僧曰:“此瀑声也。”疾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参加古诗词大赛有感诗句,内容包括古诗词参赛感言,古诗词大赛,赛后感想150字,观《古诗词大赛》有感500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
-
骤雨鸣淅沥,飕飗谿谷寒。碧潭千馀尺,下见蛟龙蟠。石门吞众流,绝岸呀层峦。幽趣倏万变,奇观非一端。偶逐干禄徒,十年皆小官。抱板寻旧圃,弊庐临迅湍。君子满清朝,小人思挂冠。醉酒漉松子,引泉通竹竿。何必濯沧
-
明·周晖2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3,同乡宦南京者4,惟户部苏民怀一人5,苏检点其宦囊,
-
“举世只知叹逝水,何人微解悟空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举世只知叹逝水,何人微解悟空花”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惜时贵学”类的诗句。 世上的人只知道对着那流逝的河水叹息,却无人去细心理会“空
-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