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 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简析】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词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这首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构思与前人不同,"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而这首却写的是月亮西沉以后的情景;二是自觉地学习屈原,运"用天问体"形式。
咏月,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仅以唐宋诗词而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组织全篇,提出了某些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看,这些不同的诗词都在向"天"提问,故此也都与屈原的天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木兰花慢实际上是继上述诸诗词之后,在歌咏明月这一题材上的新的发展。其特点可归纳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有新意。作者不写待月,而是从月亮落去之后起笔,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惊异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在作者心目中还有了西半球("那边"、"别有人 间"),当我们这里月亮西沉后,那边才看见月亮东升?quot;光景东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禁不住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 理,……可谓神悟。"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话传说。词中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集中起来,经过选择、加以编排,使之成为统一整体,创造出带有浪漫色彩的神话形象。词中神话的安排主要按三个焦点加以集中:一是人间("是别有人间…")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谓经海底问无由")。三是全篇设问。词是学天问,故保留天问形式上的特点,但因词的字句可长可短,所以节奏上比天问更加生动活泼。
本篇是辛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
【原题】:夏日宿广教寺风月清甚思李白敬亭诗有怀有似表弟韵
-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玻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贾谊才空
-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庭蔬尚在眼,浦浪已吹衣。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中原戎马盛,远道素书希塞雁与时集,樯乌终岁飞。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
-
夫清风动驾,谒阮籍于山阳〔2〕;素雪乘舟,访戴逵于江路〔3〕,犹名高好事,迹标良史。
-
财产纠纷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必然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更由于财富对人的诱惑力,使争夺它的人们最易暴露本性,什么穷凶极恶、阴险卑劣的事都干得出,什么父慈子孝、兄恺弟悌之类的面具都在财产争夺战中一一戳穿
-
典源出处 《阴符经》: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释义用法 《阴符经》讲,上天如有杀伐的动机,就会使龙蛇飞腾。后用此典表示自然界进入秋冬季节或发生战乱、灾异等。 用典形式 【龙蛇机】 清
-
明·徐渭仆领赐至矣。晨雪,酒与裘对症药也2。酒无破肚脏,罄当归瓮3;羔羊半臂4,非褐
-
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山公来取醉,时唱接罒離歌。
-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
有座岛屿在那里有座岛屿在那里,有棵树在那里,有个人在那里。没有靠近,也不会遗忘。因为,一直在的感觉牢不可破。就算时光流转岁月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