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宋】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谛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几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典故】
这首词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过全词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早就知道那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直到现在才读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读懂了它。后来一直很喜欢,常常默默念着那一句句刻骨铭心之语。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
-
【3319】战胜拖拉(升级版)(〔美〕尼尔·菲奥里著,张心琴译,东方出版社,11 4万字,2013年11月第1版,35元)△共9章:为何拖拉;拖拉是
-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点滴侵寒梦,萧骚着淡愁。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
-
官阶服章官阶服章 【原文】 唐宪宗时,因数赦,官多泛阶[1];又帝亲郊[2],陪祠者授三品、五品,不计考[3];使府军吏以军功借赐朱紫
-
诗林小缀 一 刘禹锡诗误入杜牧集李錞《李希声
-
【原题】:张秘书分符星渚同舍乌别用山谷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板影西分韵赋诗得晚字
-
推倒垣墙也不难,一轩复作两轩看。若教从此成千里,巧历如今也被茫
-
长歌行无名氏【原文】青青园中葵[1],朝露待日晞[2]。阳春布德泽[3],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4]至,焜黄华叶衰[5]。百川东到海[6],何时复西
-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翻译】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全诗】 《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
-
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馀日矣,澹然无一事。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我生纷纷婴百缘,
-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