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词翻译赏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 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 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 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 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 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 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 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 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
论书生的酸气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
-
〔原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三家洲作州。)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鲁齐逑作仇) (鸠、洲、逑,幽部。) 参差荇菜, (三家参作椮,荇 左右流之。 作。)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流、求,
-
[九·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① 。 [九·二] 达巷党人 ② 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③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九·三] 子曰:“麻冕 ④ ,礼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配画秋思,内容包括古诗《天净沙秋思》的配画是什么,天净沙秋思诗配画,天净沙秋思诗配画。配画如图。 1.出自: 元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成都历来是出产诗人和聚集诗人的地方,“文宗自古出巴蜀”“自古诗人例到蜀”所说的“蜀”都是指成都。文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
-
洪炎《山中闻杜鹃》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① 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②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③ 【注释】 ①山中句:《离骚》
-
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蹋琉璃。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
严羽以《沧浪诗话》最为后世说师者所称道。他以禅喻诗,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精到的见解。尽管其中在禅、诗两方面都有错误之处,但他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研究的。他与佛门弟子不仅有联系,而且过从甚密。这首诗就是记叙他为了寻访一位法名益的和尚,过沙滩,
-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①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②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③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
-
这天春分。明人忽然想起了老师。十年前的这一天,明人就去老师家祝过寿,那时老师正届古稀。时光荏苒,当年的班主任老师今年应该是耄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