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词翻译赏析:夜阑风静欲归时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如今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谿。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
·张鷟·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用。”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选自《朝野佥载》〕 ●● 这篇小说短
-
长忆故山寒食夜,野荼蘼发暗香来。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
-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注释】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专诸:春秋时吴国勇士。王僚:春秋时吴国君主,名僚。 聂政:聂政:战国时韩国勇士。韩傀:韩相,字侠累。 要离:春秋时吴国勇士。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 【赏析】 公元
-
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 [述要] 赵明诚在建康时,其妻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每当下大雪,必要戴笠披蓑衣,
-
韦庄的《台城》描绘了书香盛世中的文化场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读材可发现,文中通过描写大街小巷中书店的热闹景象,寄托了作者对文化繁荣的向往与追求。同时,通过对书店老板智慧与普通人热情接待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追求。同时,作品中反映了社会风态的转变,从尘世荣华到人文关怀,整个作品融入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力量和人文情怀。通过韦庄的《台城》,我们能够感悟到人文雅趣与传统价值的融合,也能够领悟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疍民”这个名称,是出差南平那次听到的。投宿临江客栈的翌日,我拉开客房的垂帘,窗外悠悠飘移入眼的,是遥遥对峙的峰岭坡岗,两岸碧碧森
-
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桃花下美人过。寒泉未必能胜此,奈有银瓶素绠何。
-
蜀严化已久,沉冥空所思。尝闻卖卜处,犹忆下帘时。驱传应经此,怀贤倘问之。归来说往事,历历偶心期。
-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出处唐bull;王维《酬张少甫》原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