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采桑子》全诗鉴赏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作品赏析
【注释】①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评解】
韶华易逝,流光催人,转眼春去秋来。西风落叶,高楼雁声,益增人离愁别恨。这
首词意境优美,柔丽而富诗意,且蕴含着一种凄婉的情绪。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虽在凄伤中,却无丝毫怨毒的意思,此即其抒情的温厚
处。这种作风,欧阳修、秦观及晏几道,都很受他的影响。
------------------------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 ,抒发了叹流年 、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 ,暗含“ 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 ,只好借酒浇愁 ,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 ,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 ,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 ,情人离别之痛 ,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在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 ?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
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 ?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方纪《挥手之间》原文 历来对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或鸟瞰全局,尽力勾勒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浓墨重彩,于危急处、关键处不惜工夫,尽力渲染方纪的《挥手之间》面对国共重庆谈判的重大历史题材,却不落俗套,匠心独
-
宋词典故·滋兰树蕙 【出典】 见“九畹”条。 【释义】 见“九畹”条。 【例句】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1913)这里化用屈原《离骚》中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古代兵法散文·夏商西周兵法·军志逸文》原文鉴赏
-
为王负杌喻 【原文】 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敕一臣言:“汝捉一杌[1],持至彼园,我用坐息。”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
-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停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
-
诏授户曹掾,捧认感君恩。感恩非为己,禄养及吾亲。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罗列高堂下,拜庆正纷纷。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喧喧车马来,贺客满我门。不以我为贪,知我家内贫。置酒延贺
-
【原题】:拟送傅推官吉先予以绍兴己已六月自复徙对吉先后一月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