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垂钓》全诗赏析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作品赏析
【注释】:白居易的故乡下邽滨临渭水,姜太公钓鱼的古老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白居易早年便爱钓鱼,并写过很好的钓鱼诗,如渭上偶钓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垂钓则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渭上偶钓所表现的闲适情怀迥异。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便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十年初”指宪宗元和十年(815)初。这一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却被腐败官僚集团所恶,终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治所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中“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江州之贬在诗人心灵所造成的阴影时刻折磨着他,即使临水垂钓时也挥之不去。“忽思”一语正这种心理状态的真切表现。
白居易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道路,以江州之贬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志在兼济”时期,后期为“独善其身”时期。此诗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是诗人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白居易于德宗贞元十六年(799)中进士,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宪宗元和元年(806)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入第四等,故自称“三登甲乙第”,“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白居易登进士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授翰林学士、任左拾遗,故自称“一入承明庐”。那时,他既利用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往往使权贵们闻声变色。这自然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惜好景不长,逝者如流,这种回忆也带有浓浓的苦涩味了。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大诗人果真要陶醉于“卧房阶下插渔竿”(家园三绝)的渔隐境界了。
--李旦初
http://gentwu.diy.163.com/doc/shi/cd.htm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5453】文明与野蛮(〔美〕罗伯特·路威著,吕叔湘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8 7万字,2015年9月第1版,45元)△23章:文化、回顾、
-
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
-
诗人初到杭州,登临山水,望湖生情,一叹大好中华江山,今日谁主沉浮?当时时代风尚,年青的汉族知识者,无论伤时感事或范山模水之诗,都不免倾注反清革命的热情于诗中。
-
守墓人夜半醒来,他是被哭声惊醒的。虽说是惊醒的,也并非表明他被吓到了。守墓人马上就八十岁,还能怕个啥?离群索居,独身守墓三十余
-
【释义】 民间谚语。该句意思是: 选择将军要看是否有谋略,不是仅仅勇敢就行。训练士兵要精良,而不是仅仅求数量多。 【评析】 中外古今,多少 “以少胜多” 的战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
-
柳影含云幕,江波近酒壶。异方惊会面,终宴惜征途。沙晚低风蝶,天晴喜浴凫。别离伤老大,意绪日荒芜。 作品赏析【鹤注】公有《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诗,则江亭在阆州.此当是广德二年春在阆州作。柳影含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空嗟覆鼎误前朝, 〔2〕 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 〔3〕 春风杨柳太师桥。 〔4〕 〔1〕《汴京纪事》是刘子翚的一组七言绝句体的政治抒情诗,共二十首,通过抒写靖康事变汴京沦陷前后的景象,表达
-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作品赏析旧次在上元二年,成都作。斛斯复姓,名融,公所谓南邻爱酒伴者。故人南郡去①,去索作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