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全文、注释和赏析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侯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 的实地大教训。
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骆驿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着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 ——但是,如果还是搅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鲁迅。
【析】 鲁迅的杂文是以各种体式组合起来的。他不是文体家,却应现实的需求,创造出各种活脱而又生动的杂文。仅以收纳生死场·序的且介亭杂文集来说,既有皇皇巨论,又有回忆随笔,日记信札和序跋志铭。萧红作〈生死场〉序便是其中引人瞩目的序跋之一。
自然,序和跋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是有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想起太史公的外戚世家序、游侠列传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等,真是琳琅满目。但是,鲁迅的 萧红作<生死场>序,却以其现代审美意识和独到的价值取向,而别具生命。它执着现实,把困难中的深重心理体验和焦躁不宁与作品的文化意味交糅起来,完全脱开了序言规范的书卷气,而又浓染着自我的审美体验。情感的渲抒和理性的品评,是相互补充的。这是一篇富有时代感和审美点评式的散文。
萧红的生死场是鲁迅编印的“奴隶丛书”之一。作品超越着一般小说的规范,在跳脱的散文化的格调中融化着关东民众的生与死的拚搏。这是一种群体无意识的病态的现实,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麻末、封闭的生命精神。或者不妨说,生死场在使人战慄的整体氛围中,展现出 “死”一般的生和比“死”还不如的生。所以,鲁迅说,“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如果说,这可能还不被鲁迅赏识的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正显示出作品在超越着三十年代以写实艺术为正格的模式,从而淡化了人物和情节的典型性,而以情感为引线,却造成了跳脱的散文化趋向;那么北方人民的“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则是这部作品“力透纸背”的真精神。鲁迅的序言,似乎是点点评评,却以蜻蜓点水之势,在领悟中捉住了作品的要旨,从而阐发了这部中篇的美学价值。
然而,鲁迅更为执着拓展的是作品的多层意蕴。就作品来说,大片土地、民众生生死死的病态,自然是它的主要旨趣,然而那三分之一篇幅的民族抗敌景观的摄入,则使这片土地充满了躁动和不宁。使得这部作品更加“明丽”与“新鲜”起来。鲁迅在作序时,正是把这一层民族的忧患的情思融贯到序言中去了。他在联想中,浮现出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妇孺陷于“闸北火线”的情思,也深感到1935年上海民众随时都有沦为奴隶之苦的隐痛。为此,这篇序言,才情思万千,凝重转化,构成一篇现实与作品交相糅汇的国难悲歌的忧愤二重唱。人们说,作品的解读,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创造。鲁迅的 生死场序,正是阐释、引发、联想与创造的统一。它容纳着鲁迅的主体意识,是鲁迅杂文的特征之一。
应该指出的是,序言的多层意蕴,至此远未消尽。当民族危难的氛围造成作家的奴隶之苦时,对于当局所制造的“训政”之道,鲁迅是不会放过的。他的杂文就是知人论世,砭斥时弊的。不过,这里并无宏阔高论,它紧紧地从生死场的出版事宜入手,生发点化,写出了国民党书报检查官的行径。鲁迅说,他们的“不许可”这部奴隶丛书的问世是自然的。因为“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 ‘训政’之道的”。序言从事实引发,一语点化出官场的压迫与统治。
生死场·序是一篇不足千言的短文,却层峦叠起,气象万千。它似乎处处在谈作品中的人生,又似乎无处不谈现实中的社会。现实中的世界似乎就是作品的衬托; 作品中的生生死死和现实中的忧患,映衬互补。有主体情思的外化,有客体意味的艺术点染和引伸、抒情、议理、审美的领悟,给人以多方的艺术感知,形成一篇艺术品评与时代论析契合的序言。
字数:2379 郑乙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76-777页.
-
作者: 窦春蕾 【本书体例】
-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栖:寄托。依阿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白居易《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 1 ;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2 。竹心空,空以体道 3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声
-
摘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日里余寒未尽,唐明皇恩赐杨贵妃在华清池里沐浴,温泉中水流柔滑,洗浴着美人细白滑腻如凝固的脂肪一般的皮肤。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诗曰:汉
-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
-
【原题】:醉中刘道叔尹嗣复李子先垂和予乙巳岁开元寺仁王院咏竹二十八字复依元韵走笔答之
-
我到了白洋淀 ① ,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
-
别酌春林啼鸟稀,双旌背日晚风吹。却忆回来花已尽,东郊立马望城池。笼禽羡归翼,远守怀交亲。况复岁云暮,凛凛冰霜辰。旭霁开郡阁,宠饯集文人。洞庭摘朱实,松江献白鳞。
-
【生卒】:1923—【介绍】: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并在该州的一些小市镇度过了童年。他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