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2: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虽欲强聒6,终必不蒙见察7,故略上报8,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9,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10。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1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1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13,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14,以致下天怨谤也1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6;举先王之政17,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18,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9;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0。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1,上乃欲变此22,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2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5。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26,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27,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28。无由会晤29,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0。
【注释】 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温国公。在政治上是保守派,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推行新法时,曾三次写给王安石表示反对改革的政见。本文就是作者给他的回信,故名答司马谏议书。 2某:代“安石”二字。古人写信,起草时常以“某”字代自己名字,正式抄录时,才写正全名。 启:书信用语,陈述。 3蒙教:承蒙教诲,指接来信。4“窃以为”:私自以为。 君实:司马光的字。 5所操之术:此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术:技艺、方法。此引申为政治主张,施政方法。 6强聒(guo郭):不顾听者意愿,硬在耳边罗嗦。 7见察:了解我。察:体察。 8上报:此指回报,答复。 9视遇:看待。视,看。遇,待遇。卤(lu鲁)莽:行为粗鲁,简慢无礼。 10翼:希望。 11名实:名指名称、观念;实指客观事实。 12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得,懂得。 13见教:指教我。 14侵官:侵犯其他官吏的职权。司马光指责王安石“财利不委三司而自治之”是“侵官乱政”。 生事:凭空制造事端。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废旧立新,是“生事扰民”。 征利:巧夺财利。司马光攻击王安石“为政”“尽夺商贾之利”、“收天下之息”。 拒谏:拒绝劝谏。王安石拒绝接受保守派对变法的指斥,司马光说:“介甫拒谏乃示,无乃不足于怒乎?”(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5怨谤:怨恨和诽谤。 16法度:法律、制度。 17举先王之政:奉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和制度。 18理财:管理财政事务。 19辟:排除。难:反驳、质问。 壬人:巧言谄媚之人。 20前知:事先预料。21恤(xu序):体恤、关心。 同俗:附合在俗。 22上:皇上。23汹汹然:喧闹的样子。 24盘庚:商代国君。他曾把国都由商(今河南商丘)迁到亳(bo薄,今河南偃师县),改国号为殷。 胥:皆、都。非特:不只、不仅。 25度:忖度、考虑。 26膏泽:油脂,雨露。此喻恩惠。 27不事事:不做事。前一个“事”字作动词用。 28知:此当领教讲。 29由:缘由、机会。 会晤:见面。 30不任:不胜。区区:古人表示爱慕、思念之情的叠词。 向往:仰慕。以上均为书信中客套术语。
【集评】 清·吴汝纶:“因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不似上皇帝书时,尚有经生习气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王文公文钞卷五:“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三十:“赤目劲悍,而不如昌黎答吕医山人之奇变。”
【今译】 安石启:昨天承蒙来信教诲,我私意认为与您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国家大事来,往往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各自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我即使勉强地罗嗦几句,但终归不能得到您的理解,所以只好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件一件地为自己辩解了;转而又想您待我很好,在书信往来上,不应简单草率,所以还是详细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能够原谅我。
一般读书人所要争执的,特别是在于“名”与“实”是否相符上。名称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其它官员的职权,生事拢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因而招来天下人的怨恨。我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了命令,在朝廷上议订并修正法令制度,并把它交给有关负责官员去推行,不算是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兴办对国家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国家有害的事情,不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整顿财政,使国家富强,不算是与民争利;抨击错误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算是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至于说到怨恨毁谤我的人很多,那是本来早就知道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作长远打算,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都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合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好事。皇上要想改变这种风气,我又不顾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抵制这些人,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大吵大闹呢?想那盘庚迁都的时候,表示怨恨的大都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廷的士大夫而已;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大概是考虑到应当这样做才行动起来,认为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吧。如果您责备我任职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使人民得到幸福,那么,我就承认过错;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过去的老规矩、就不是我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见面的机会,实在仰慕得很!
【总案】 这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政论文。其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反对王安石变法。正当新旧两党斗争激烈之时,司马光一面上书皇上要求恢复旧制,废除新法,一面写信给王安石攻击新政,阻挠改革。为促进改革,王安石写了这篇答司马谏议书。
本文言简意赅,文笔颈拔。在回信的正文里,用极经济的文字,严正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争利、拒谏”的攻击,详尽地剖析了“怨诽之多”的缘由,表明了自己对怨谤的态度。四个简短的否定判断句,锋其毕露,强劲有力,不容置辩。最后以退为进,反戈一击,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以盘庚迁都之故实,明己改革之志向。一波一折,简洁明快,三两句话就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极富说服力。因此,清代古文家吴汝纶评论本文时说:“因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胜,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这个断语,是极恰当的。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品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
-
师者,庠序学校之师,有道德能成就人才者,非乡遂之长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师者,庠序学校之师,有道德能成就人才者,非乡遂之长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① ,两涘渚崖之间 ② ,不辩牛马 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④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 ,望洋向若而叹
-
[明]唐寅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一不谨慎,犯了错误,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作者: 樊洛平
-
《论诗绝句三十首》以评论作家作品为主,间或也发表诗歌主张。总的看来,元好问赞成刚健、自然的风格。这从他高声赞美曹植、刘桢为“四海无人角两雄”、陶潜的“一语天然万古新”、韩愈的“合在元龙百尺楼”,皆可以证明。特别值得注目的,是他以突出地位标榜一首北国民歌,那就是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
【名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注释与译文]悲风,劲疾的风。这两句是说:高大的树木不断受到狂风的吹袭,海里的波浪被吹得不住地翻滚。诗句通过写景来比喻险恶的环境。 参考文献 (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
-
郑思肖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意思】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 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 竞相开放。 【鉴赏】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