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火与冰》原文和鉴赏
有人说毁于冰。
我体验过欲望之火,
我支持火之说。
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
根据我对仇恨的认识,
我会说:冰
也有巨大的毁灭性,
它足以完成。
火与冰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意象。弗罗斯特将它们组合排列,成为欲望和仇恨的载体,两者都可以完成同一个使命,达到同一个目的——毁灭世界!
弗罗斯特在火与冰中以精悍的诗句表现了宇宙法则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阴阳、正负、光明黑暗、是非美丑象火与冰一样是客观的存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善恶、爱憎、悲欢离合,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互相否定而又互相联结,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这是火与冰给予我们的哲理启示之一。
作为欲望的载喻体,与“火”相关联的人类情感、情欲丰富复杂。除却光明、热烈、蓬勃等正面意义,与欲望之火相关联的负面情感因素有忌妒、淫欲、私利、愤怒等;作为仇恨的载喻体“冰”,可以使人联想到冷漠,阴沉、歹毒等。弗罗斯特把火与冰这一对对立的两极的形象排列,创造了人类情感两极的意象。以哲理启示人们情感与情欲发展到对立的两极,达到情感的极致,都是具有破坏性、毁灭性的。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极恶极丑的痛恨,都应当有所节制。这是诗人传递的哲理思想意蕴,同中国古代先贤的“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等观念不谋而合。真理与谬误仅相差一步,任何一种情感发展到极致都是有害的。这是弗罗斯特在生活辩证法上给予我们的又一启示。
火与冰的艺术特点显而易见,它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艺术风格。先由自然现象中的两个具象“火与冰”的描写和人类情感的“欲望”、“仇恨”具体情感的描写入手,进入哲理境界;语言风格平静、冷峻,质朴中见深意,冷静中见睿智;创造出的哲理观念引人思索,耐人寻味,给人智慧的启迪。
-
【作品提要】 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女子以斯帖嫁给波斯王亚哈随鲁为后。宰相哈曼盛气凌人,朝臣无不跪拜,唯独收养以斯帖的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怒气填胸,欲灭犹太人,因以斯帖向波斯王求情,犹太人得以幸免于难。最
-
汉郡三十六,郁林东南遥。人伦选清臣,天外颁诏条。桂水步秋浪,火山凌雾朝。分圻辨风物,入境闻讴谣。莎岸见长亭,烟林隔丽谯。日落舟益驶,川平旗自飘。珠浦远明灭,金沙晴动遥一吟道中作,离思悬层霄。
-
(宋)朱敦儒 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是一个性爱自由、不喜拘束的诗
-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
美国南方文学*后起之秀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剧作。1947年上演,同年出版。获1948年普利策奖。1952年作者把此剧改为电影文学剧本上映。在当
-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高柳长涂送客吟”,诗一开篇,作者便用“高柳”两字点出时节为盛夏,用“长涂”和“客”点明诗人正千里游宦。浓浓郁郁的高大柳树,一排排沿着长长的路途绵延不尽,它们随风摇曳,发出丝丝柔和的低吟,仿佛正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离家远行的游子。“暗惊时序变鸣禽”,第二句,紧扣首句末尾的一个“吟”字,由风中的
-
古文观止·龚自珍·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1】
-
作者: 栾文华 【作家简介】顺吞蒲(1786—1855),泰
-
秋兴王昌龄①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②。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对泰就寒谷③。【注释】①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