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注释】
选自孟子·尽心上。
小鲁:以鲁国为小。小,意动用法,以……为小。即认为鲁国很小。
小天下:以天下为小。小,用法同上。认为天下很小。
【赏析】
在道德修养上,孟子主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对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做表面文章。所以他说:“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认为,一个人眼界的拓展,胸襟的开阔,性情志趣转变,精神气质的提升,会使道德观念在心灵深处扎根萌发,使自己的灵魂充满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孟子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就感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感到天下变小了。
孟子认为,孔子登上泰山之巅,感到天下变小了,是因为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眼界、胸襟、气度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和一个人进行道德修为相类似。所以,他以这句话为喻,说明道德修养必须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为指导,才能高屋建瓴,具有很高的道德审视眼光。而当时思想理论的高峰是孔学,所以,读孔子的书,研究孔子的学说,就能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样,眼界变高,目标变远,胸襟变阔。眼界高了,崇拜的是圣人的人格;目标远了,向往的是圣人的事业;胸襟开阔了,学习的是圣人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确立高尚的志向,追求远大的人生目标。
到了明代后期,东林学者顾宪成对“登泰山而小天下”做了诠释,颇为精辟。他认为,“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要人们“眼界欲空”。即是说,人们仰慕圣人的言行,就能鄙夷浅薄的人品,识别和排斥异端邪说;人们从高处看破流俗,就不会受世俗之见、陈规陋习的束缚,对庸俗无聊的东西也不会感兴趣。这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含义是相吻合的。孟子的意思说,见过大海的人,就觉得其他地方的水很难算做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觉得其他言论很难算做言论了。
现在,“登泰山而小天下”常用来比喻站得高,看得远,眼界宽广。
-
手疏谢明主。腰章为长吏。方从会稽邸(一作郊)。更发汝南骑。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露冕见三吴。方知百城贵。
-
清江引·钱塘怀古 任昱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 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 沙鸥笑人闲未得。
-
乐之忍第七乐之忍第七 音聋色盲,驰骋发狂,老氏预防。 朝歌夜弦,三十六年,嬴氏无传。 金谷欢娱,宠专绿珠,石崇被诛。 人生
-
太原一男子,自顾庸且鄙。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既居可言地,愿助朝廷理。伏阁三上章,戆愚不称旨。圣人存大体,优贷容不死。凤诏停舍人,鱼书除刺史。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我自得此心,于兹十年矣。余杭乃名
-
宋词典故·丰城双剑 【出典】 《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
-
王昌龄《宿裴氏山庄》唐山水诗鉴赏 王昌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 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 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王昌龄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出处】唐王维《桃源行》 【译注】春天来了,遍地都是桃花 水,不知到哪里去寻找当年的桃源仙 境。桃花水:春天桃花开时,冰化雨盛, 水势壮阔,故称桃花水。辨:辨
-
这首诗对自然风物的描状颇见精细,但铺陈过多,还不善于准确地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事物,以简炼几笔勾摄其神以构成意境。
-
《轻与惰是学者之大病.矫轻警惰,即是治病之方,然离却“主敬存诚”四字不得.》什么意思
《轻与惰是学者之大病。矫轻警惰,即是治病之方,然离却“主敬存诚”四字不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张伯行
-
〔原文〕 南有嘉鱼, 烝然罩罩。 (韩罩作淖。) 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以乐。 (鲁燕作。) (罩、乐,宵部。) 南有嘉鱼, 烝然汕汕。 (齐、韩汕作浐。) 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以衎。 (韩燕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