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汉魏六朝诗

刘孝先《草堂寺寻无名法师》景物描写烘托人物诗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刘孝先《草堂寺寻无名法师》景物描写烘托人物诗

草堂寺寻无名法师·刘孝先 飞镜点青天,横照满楼前。 深林生夜冷,复阁上宵烟。 叶动花中露,湍鸣闇里泉。 竹风声若雨,山虫听似蝉。 摘果仍荷藉,酌水用花传。 一卮聊自饮,万事且萧然。

此诗写的是月夜寻访草堂寺里的一位无名僧人。

草堂寺所在地不详。诗人另有一首和亡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云:“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大致可知该寺座落在山北溪涧旁的丛林深处,门前青松夹径,窗外修竹掩映,环境极幽僻清净。

诗的前八句从所见所闻两方面来描写深山古刹的夜景。

一、二句写月下寺楼。飞镜,指明月。首句用一“点”字刻画“飞镜”高悬,给人以天高月小,无限空漠廓落之感。次句写月照寺楼。草堂寺在山北,此言“横照”,见月渐西斜,夜已深沉。在黑幕笼罩的山林中,孤寺当月,清辉满楼,显得特别醒目。三、四句进一步描绘寺庙气氛:深林幽暗,夜气寒冽,侵肌透骨;楼阁上升起一缕淡淡香烟,袅袅不绝。清幽如水的月色洒在轻烟缭绕的寺楼上,烟光月色给山林中的草堂寺蒙上一层梦幻般神秘的色彩。诗人着重写孤寺当月一处之明和复阁霄烟透出的一缕暖意,反衬出整个空山虚谷之暗与深林莽野之寒。这里以明与暗、暖与寒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相比衬,构成一种幽僻深邃的境界,表现出一种凄寒虚漠的气氛。

接下四句写寺庙周围自然景物。花中清露映月,珠光闪烁;溪谷(“闇”字,文苑英华作“阁”,注云:“疑作“谷”,今从之)泉水流淌,潺潺不息。寺旁篁竹随风摇曳,萧萧若雨,四处虫声凄切,似寒蝉夜鸣。这里写叶动、湍鸣、竹风、山虫诸物之态,意在表现山林之夜的沉寂与荒凉。这四句在写法上又有所不同,“叶动”、“湍鸣”两句侧重描状,但一是实写视觉形象,一是虚写听觉感受,前者尤见刻划纤细入微。“竹风”、“山虫”两句则兼用比况,言竹风声“若雨”、山虫鸣“似蝉”,不仅十分真切,而且由比喻中见出诗人闻此声息之感受。

前八句描绘夜间山林佛门之地的清虚冷寂之境,虽不无幽趣,然其境过清,实令凡人难耐这份凄凉。但对于诗人所访求的那位僧人来说,却无疑是一块难得的“净土”。诗的后面四句便自外入内,由草堂寺环境进而写到寺内的无名法师其人。

写人先写其饮食。这位法师吃的是野果,饮的是清泉。所食所饮,俱出林间山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如此饮食大有不沾凡间烟火意味,此僧心志之淡泊可见。且“摘果”藉之以荷叶,“酌水”传之以莲花。莲荷乃佛门象征之物,这更带有浓厚禅意。结尾“一卮聊自饮,万事且萧然”两句,描写其瓢水独饮,万事萧然的神态,简洁两笔由表及里地勾勒出此僧一副超尘脱俗、寂心空门的形象。

全诗写“无名法师”仅此四句,大部分笔墨用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僧寺环境,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诗中自然景物、寺庙环境与寺内之人那种身孤心寂、纤尘不染的形象协调融洽。虽说全诗没有充分表达出题面“寻”字的动作感,但这点缺陷不至于影响全篇结构的完整。

这首诗对自然风物的描状颇见精细,但铺陈过多,还不善于准确地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事物,以简炼几笔勾摄其神以构成意境。因此,将本篇与唐人王维同类题材的诗作如过香积寺等相比,可以看出两诗在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相似的特点,但前者显然缺乏后者那种幽远的情境与神韵,六朝与唐人写景主要区别,大致就在这里。

猜你喜欢
  • 便雅悯人的罪行

    《旧约·士师记》第19—21章 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妾行淫离开丈夫,回到伯利恒父家,在那里住了4个月。他丈夫带着一个仆人骑着两匹驴子去见

  • 苏轼《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僧隐》全诗鉴赏

    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读书常闭户,客至不举头。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云已灭无馀,

  • 《息庵翁传》原文|翻译|赏析

    清·彭绩2息庵翁名志求,字文健,息庵名号也。其先江西清江县人3,后以明洪武中至苏州

  • 蔡楠《造船(外一篇)》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是旱木匠所不能比的。一绝是看树料。水乡人都说他的眼是探照灯,能探

  • “汗青”的意思,出处,故事

    源于古人记事用的“竹简”,指古时在简上记事。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汗青”一词注家多解释为“史册”,然而为什么用这个词来作诠释,则通常未能追溯其源由。

  • 教育兴世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教育兴世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教育的古诗,有关教育的诗句,本人急需关于教育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4373】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以〕沙维特著,简扬译,中信出版社,44万字,2016年1月第1版,68元)共17章:[1]初见,1897

  • 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则须疑。

    可疑性是学习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对所学内容有质疑和思考的态度。只有持怀疑态度,我们才能拥有探索和发现的可能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疑问的心态,不断追问和探索。如果没有疑问,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疑问是知识之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总之,不疑者不学,学则必须疑。

  • 沈从文

    沈从文谈到沈从文,很多人总是说他当年扫厕所时受到的委屈,说者心生同情,听者感慨唏嘘。其实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有人一边上厕

  • 什么是“合掌”?

    合掌,顾名思义,是指左右手合起来之意。在诗学修辞来说,是 指对偶句中的两个字词是同一个意思,如闻与听,眼与目 相对者。元人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被一 个老叟指出应换闻为看,避免合掌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先秦诗歌
  • 元明清诗词
  • 汉魏六朝诗
  • 千家诗全集
  • 白渔诗集
  • 经典古诗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