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地而小毫末”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①大:以……为大,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后文的“小”与此同。②物量:事物的体积。③分:指得失之分。④故:通“固”,固定。⑤知:通“智”,智慧。⑥寡:少。⑦向:察明。⑧故:同“古”。⑨闷:厌倦。⑩掇(duō):拾取。[[!B11]]跂(qì):求。[[!B12]]涂:通“途”。[[!B13]]说:通“悦”,欣悦。[[!B14]]终始:指死生。[[!B15]]故:通“固”,固定。[[!B16]]倪:尺度、标准。
【译文】 河神说:“那么我把天地看做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做是最小,可以吗?”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区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认为就是少,体积大却不认为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诞,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做是最大的境域呢?”
【评说】 海神的回答充满了辩证思维的火花!事物的性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可变的,而没有绝对的、不变的,因此大和小、多和少、得和失、盈和虚、起始和终结甚至于生和死都不是绝对的。
-
非: 不是。孰: 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源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次,厨师送上来的熊掌炖得不透,被他当场处
-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作品赏析【注释】: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符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
-
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怀旧之作。他在诗中回忆起年少时与友人畅谈诗词的情景,表达对往事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婉约的笔调描绘出青春年华的美好与懊悔,表达出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深深的眷恋之情。苏轼善于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这首诗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岁月的思考和对逝去的时光的思念。
-
]立秋:古典青花瓷一定是秋的气息浸染了你。你肌肤爽净,纤尘不染,温润有致,恰似杏花春雨的江南。一定是秋的色泽丰富了你。你眼神恬静,
-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
-
【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语出《晋书·刘毅传》。上品人才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下品人才中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两句话指斥了九品官人法保护世家大族利益,压抑庶族士人的
-
《汉魏六朝散文·吴均·与宋元思书》原文鉴赏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出处】唐王维《八阵图》。 【译注】长江一直在奔流着,但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却终不消失。 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大举侵吴,结果遭到惨败。语句深沉,无限感慨。 【鉴赏
-
侧面不是全部,但全部往往由侧面来体现。惟有爱才是崇高的。崇高的爱可以生发、激发、勃发一切创造力。旧影集里有一组黑白照片。一张照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