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高老夫子》赏析和读后感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高老夫子》赏析和读后感

【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但是,封建思想文化并未彻底肃清,而是以五花八门的变种形态存在着。旧的卫道先生、新的欧化绅士,竭力维护封建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五四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腐蚀剂。他们“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①,改变其民主性质,阉割其进步内容,磨灭其战斗锋芒,从根本上更易新文化运动的航向。高老夫子就是通过这一典型的反面形象的塑造,运用高超的讽刺艺术对这股逆流作了深刻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鲁迅选择了贤良女校作为描写这一人物的主要生活场景。贤良女校在何万淑贞校长和万瑶圃教务长的“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的封建教育管理下,到处弥漫着极为浓厚的复古气息,已经成为“阴森的家庭”,学生“失去了青春的本来面目”②,成为实施封建教育和禁锢青年学生的场所。透过对贤良女校的解剖,鲁迅深刻地揭示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状态,社会机体腐败的原形和一些较为隐蔽的复古现象,艺术地说明了封建复古潮流的巨大腐蚀性和严重危害性,以及反封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小说主人公高老夫子是一个有一定迷惑力的 “披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新衣服”③的新国粹派人物。他头戴新帽子、手提新皮包、怀揣新名片,经常留心新学问、新艺术,毅然改用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名字……颇有点新派人物的味道!其实,这不过是他“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④。他自命留心新学问新艺术,实则鼓吹整理国故,宣扬复古;他似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实则既不通新知,“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⑤;他连高尔基的姓名都不了解,以为姓高名尔基,竟然改名高尔础;他连起码的中国历史常识都没有,熟悉的不过是桃园三结义、孔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秦琼卖马之类的民间通俗故事。小说通过他备课的艰难和上课的狼狈,毕现了他不学无术的本来面目。同时通过他赌钱和看女学生揭示了他丑恶的内心世界。这个装扮成通体新气的人物,最终暴露出了自己的封建复古立场和肮脏的灵魂。

由此可以看到,封建复古势力既会像对待贤良女校那样,保存其漂亮的外壳而阉割它的内核;也会像高老夫子一样伪装起来,披上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新衣服,迷惑人们。总之,封建僵尸企图借新的形式以继续生存,多留恋几年死尸的生命。鲁迅对现实生活的把握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

高老夫子表现出极为高超的讽刺艺术。小说通过高老夫子内与外、言与行的矛盾,让他自我暴露,用自己的行动撕破自己的伪装。他被人捧为 “有名的学者”,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草包;他处处自称“我辈正经人”,其实是一个灵魂肮脏的流氓; 他时时表现“留心新学问”,其实是一个狡猾顽固的复古者。高老夫子的自我矛盾,让人们看到他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⑥,收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对高老夫子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世界作了精细描绘,以此直接展示他的灵魂。作品写了高老夫子一天之内在三个场景中的内心活动。首先写高老夫子在家里照镜和备课的时候,由对眉棱上的瘢痕的追根溯源而怨愤父母; 因为不知如何下手备课面怨愤教科书的编纂者和中途辞职的教员; 由于自己发表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就觉得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便高傲地一笑。由此可见高老夫子的不学无术和假正经。高老夫子在贤良女校的内心活动是:他备课本不充分,由于紧张而又忘却几分,所以一进校门便心绪繁乱、烦躁愁苦,教务长噜苏的交谈,他听得模模糊糊;走入教室,他忽然觉得很寂然,连教务长什么时候离去的都不知道;开始上课,他就把题目读错,慢慢讲下去竟至于自己的耳朵也不知道自己的嘴在说些什么……最后不得不惘惘然逃离教室。这一系列描绘把高老夫子神慌意乱、局促窘迫、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显露出他不学无术的虚弱和心术不正的胆怯。小说最后写高老夫子回家之后生出无端的愤怒,直至上了赌桌,还抱着不平,以为世风有些可虑。终于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这样把高老夫子 “前台的架子” 和“后台的面目”两面并写,充分揭示出他是个灵魂肮脏和狡猾顽固的新国粹派典型人物。

鲁迅用高老夫子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等行为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从深层心理角度无情地解剖了他的虚伪:他本是一个流氓赌棍,对女学生的邪念一直活动在他的潜意识里;在家里照镜怨愤瘢痕,备课怨愤教科书和中途辞职的教员,上课前烦躁愁苦,讲课时慌乱无措,下课后惘然昏沉,均由于心情受到潜意中邪念的骚扰而引起的焦躁不安。回家之后攻击女学堂,忧虑世风,不过是高老夫子潜意识中无法实现的邪念的另一表现形态。鲁迅准确把握了高老夫子微妙的心理活动,精细地设置了他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等行为,并由此入手深入到他的潜意识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的虚伪。

在刻划人物形象时,鲁迅“用廓大镜去照”⑦,把人物的突出特征加以显微,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写高老夫子 “恨恨地向 了凡纲鉴看了一眼”,把他先前备课的怨愤之气表露无疑。他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当他听到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便从书脑往下看,仍然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只好“定一定神,看住书本”。不一会又听到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不禁向讲台下一看”,只见“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他不敢正视,“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而屋顶中央那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忽然扩大又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再不敢将眼光下移,惧怕再见到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而讲义忽而中止了!只好惶然逃离。直到脑壳上突然遭到了什么东西的一击才倒退两步,“定睛看时”,一枝夭斜的树枝已被他的头撞得微微发抖。当年因偷吃桑椹而跌破了头的贪馋者,而今又因偷看女学生不成而被桑树撞得晕头转向。也就不好意思去抚摩头上已经疼痛起来的皮肤,只一心跑进教员预备室里去。高老夫子慌乱的、逃避的、畏葸的眼神,正是他虚弱、胆怯、心怀邪念的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同样,小说对女学生们的眼、脸、鼻的显微,表现出她们对高老夫子式的人物的嘲笑、轻蔑和不满。小说还两次写到人物的行礼。一次是在贤良女校,教务长迎接高老夫子,两人都“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另一次是在黄三家里,迎接毛家大儿子进来,“满屋子的手都拱起来,膝关节和腿关节接二连三地屈折,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这两次描写,以漫画和夸张的笔法强调一种习惯性的、陈旧的行礼模式,显示出明显的讽刺和嘲弄之意。

①鲁迅华盖集·补白
②鲁迅寡妇主义
③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④鲁迅马上支日记
⑤估〈学衡〉
⑥中国小说史略
⑦漫谈“漫画”

猜你喜欢
  • 晏几道《蝶恋花》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蝶恋花》·晏几道 晏几道 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一稔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这是一首咏梅词,是具有词人鲜明

  •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出处】唐李颀《 送陈章甫 》。 【意思】在东门你买酒痛饮我曹,看轻人间事如鸿雁细毛。 【鉴赏】 在心胸开阔的人的眼中,万般世事犹如鸿毛般的微不足道。此句诗是

  • 《古文观止·《国策》·乐毅报燕王书》鉴赏

    古文观止·《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

  • 白居易《哭微之二首》全诗赏析

    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朋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英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灰尘?

  • 韩愈(唐)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

  • 韦应物《咏露珠》全诗赏析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 宋词典故“我辰安在”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我辰安在 【出典】 《诗经·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东汉·郑玄笺:“此言我生所值之辰安所在乎?”唐·孔颖达疏:“天之生我,我所遇值之时安所在乎?岂皆值凶时而生,使我独遭此也。”

  • 刘禹锡《忆春草》全诗赏析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金谷园中见日迟,铜驼陌上迎风早。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馆娃宫外姑苏台,郁郁芊芊拨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 《靳秋田索画》鉴赏

    作者: 张家顺

  • 中小学中国古诗词合唱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小学中国古诗词合唱,内容包括小学生适合唱得古诗词,求“古诗文合唱”节目导语最好是男女一起朗诵的导语我们的诗是,爱国歌曲适合小学生大合唱的。牧童哪里去了 黄平词 黄磊曲 北京颂歌 洪源词 田光 傅晶曲 75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合唱) 陕甘民歌 76 祝酒歌 韩伟词 施光南曲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