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秋田索画》鉴赏
作者: 张家顺
郑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前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1),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在人们心目中是“扬州八怪”中尤其怪的一位,人称“顽仙”,时有“郑虔三绝”之目。他平生作画专以兰、石、竹为题材,竹则淡淡疏疏、兀傲清劲,兰则依石傍崖,丛生篷乱,石则或立或卧,瘦丑雄秀。题画则用他那亦拙亦秀、亦隶亦楷亦行的“六分半书”,确乎有一种“怪”气。但是人们也注意到他的“怪”中有“真”,所谓“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松轩随笔)诗、画、书,皆如其人,其实,“怪”与“真”正是板桥性格的表与里。这篇题画短文正是他性格的一个真实写照。
板桥特爱兰、竹、石,因为它们都是他兀傲清高性格的象征。他曾把“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与“千秋不变之人”四者并提称为“四美”,“千秋不变之人”就是他郑板桥。所以在这则题画文中,他极力写出一个有兰、有竹的清雅境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前幽兰,窗外修竹”,“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语虽寥寥而境界全出矣。这种境界的核心是一扫尘俗富贵凡庸之气,贫中有清气,贫中有傲骨,贫中有雅兴,贫中有无限天地。惟其贫才能“葆真”,才能真正领悟天地造化之灵秀而陶然自足。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真气”、“真意”、“真趣”的妙谛。试想,没有板桥胸襟,岂可言“真”?
与“真”相对,板桥对“安享”之人的“俗”,表现得极为轻蔑。他们简直与审美无缘,“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是一批俗人。这些安享之人或居高位,权势欲望无尽无休,或者家赀巨万,作威作福,他们都被权欲物欲等等浸染得一身俗气,只知高堂华屋,狗马玩好、绮罗香泽为美,怎知天地间还有一派清雅自然之韵致?所以,他平生“惟不与有钱人面作计”,“豪贵家虽踵门请乞,寸笺尺幅,未易得也。”这在俗人眼里自然有些“怪”。
由此看来,板桥的“怪”与“真”,都是他兀傲性格的表现。本文有感而发,信笔挥洒,然而作者的气质风韵表现俱足,一位可亲可敬、清贫自守,潜心道艺,蔑视尘俗,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像已跃然纸上,使人感到他的形像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种美。
-
【5363】被误解的民主(包刚升著,北京:法律出版社,18 8万字,2016年1月第1版,40元)△4篇:民主转型与民主困境;国家治理的政治逻辑;
-
终须跨个玉麒麟,方丈蓬莱走一巡。敢献些儿长寿物,蟠桃核里有双仁。
-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沮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读后如见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
-
《死者》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小说家乔伊斯(1882—1941)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教师加布里埃尔夫妇参加姨妈朱莉娅和凯特家举办的圣诞舞会与晚宴的情形。在宾客纷至沓来的晚会上,加布里埃尔是当然的中心人
-
【注释】 选自《孟子·离娄下》。 不为:指不做不需要做的事。 有为:指做需要做的事。 【赏析】 “有为”和“不为”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一些人事事都欲“有为”而未能有所建树,一些人“不为”反而能够有所
-
江上 【明】孙蕡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eacu
-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作品赏析【鹤注】诗云“四十明朝过”,则是天宝十载为四十岁。《唐书·世系表》:杜位出襄阳房,为考功郎中、
-
心中久有归田计,身上都无济世才。长告初从百日满,故乡元约一年回。马辞辕下头高举,鹤出笼中翅大开。但拂衣行莫回顾,的无官职趁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