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兰》全诗原文鉴赏
董其昌
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写诗,也同他的画一样,很讲究笔致墨韵。在这首兰诗里,他采用丹青技法,大点着墨,勾出数挑葱翠“绿叶”,侧立在山石之畔。又以“孤根不与众花开”之句,昭示兰花不近凡俗的内在气质。此句之义,还不尽于此,而且借助兰花的灵秀,展现笔者自己在画论中所标榜的“士气”,即封建知识份子的高洁贞清的品质。董其昌曾做过明朝南京礼部尚书〔明代实行北京(新都)、南京(故都)两都制,南京官职仅为礼仪性〕,又身逢明代末年政绩腐败之时,污吏败将俯视皆是。他为什么格外青睐于兰花,恐怕和前世的屈原、后代的郑燮之嗜兰同出于一种心理,那就是借兰花之幽洁,抒发个人独立浊世、不肯流俗的情志。
诗的作者,不仅是品格清雅之士,还是多情浪漫的才子。他用“酒阑”(酒至酣时)一句,让赏兰人乘兴,展开纸卷于窗外山石之下,挥毫洒墨,勾勒点染,一支兰花跃然纸上,倚石而立,袅袅婷婷,若神女临界,似高唐梦艳。那习习的花香也袭人而来。兰的香气清幽淡雅。作者紧紧抓住兰花“青葱”、“孤根”和习习香气的特点,既写出兰花形态的淑美,又呈现画工技艺之精湛。让自然中的兰花与彩笔下的兰花合而成一,透示了他的爱欲之心和欢愉之情。然而,我们也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看,也是在“酒阑”之余,赏兰人举步迈进诗情,并借助酒功,给我们合成出一种类似海市蜃楼般的审美效果。你看:眼前现实里的自然景观,竟通过他的奇思异想,变幻成一幅硕大的妙彩“画卷”,那“画卷”上幽幽翠兰,不惧乱石的挤压,也不避群芳的猜忌,而沁人心脾的芳香,阵阵从“画纸”里透将出来。真是鬼斧神工之笔!诗人把自然美与人的审美感受如此叠合起来,既符合艺术创造的规律,又和自己特有的艺术思维习惯吻切,多么巧妙的想象! 多么幽美的意境!
董其昌的兰诗,不仅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它丰厚的内涵,陶冶人们的心灵。
-
本诗主要讲述初夏时节,美景当前,却与好友知己却分居两地的无奈之情。其中“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麦子属北方农作物,水稻属南方农作物,吴,越更是对立的国家,写出作者与好友分居两地,赏着不同的风景,感受着不同
-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严:尊重。道:知识,学问。教师得到尊重,知识才能得到尊重;知识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能知道重视学习。《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
【4307】360度领导力:中层领导者全方位领导力提升技巧(〔德〕格罗斯著,贡晓丰、孔婧倩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3万字,2015年5月第2版,42
-
呵辱自隐【原典】李翰林宗谔①,其父文正公昉②。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仆马,与寒士无辨③。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趋不知其为公子也,遽呵
-
讲立庠序,延请宿学,广集后进,使油然入道,发剖琢之功,运仁义以征伐,敷道德以服远,何招
《讲立庠序,延请宿学,广集后进,使油然入道,发剖琢之功,运仁义以征伐,敷道德以服远,何招而不怀,何柔而不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唐·李肇王锷累任大镇2,财货山积。有旧客诫锷积而能散之义。后数日,客复见锷。锷曰:
-
原指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无原则地、任意地否定一切的资产阶级思潮。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雅克比(1743-1819)。他正式把
-
古文·归田赋 张衡游都邑以永久(1),无明略以
-
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衰年病只瘦,长夏想为情。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
-
元和庚寅斗插子,月十四日三更中。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屃奰顽无风。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星如撒沙出,攒集争强雄。油灯不照席,是夕吐焰如长虹。玉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