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意欲舒展抱负的抒怀诗。 胡人安禄山起兵造反,攻陷潼关、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永王请李白出庐山为幕僚。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展平生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东晋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首句就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种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 也不仅表现在 “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 的大方风仪上; 还表现在 “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 “玉马鞭” 本身,不过借用一回而已。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这是极普通的常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了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神奇。次句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 “为君谈笑静胡沙” 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地指挥三军将士已不失为一个高明的统帅了; 而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 “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了。写战争而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 “琼”、“玉” 字样,这就把伏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战争也浪漫化和诗意化了。这又正是诗人个性的自然流露。 当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 句也就含有兴邦复国之意。而永王的军队和大本营都在南方,用 “南风” 设譬也十分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 出将入相?这不是诗人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战国的鲁仲连,实现理想后即功成身退 (见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末句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人长安到日边” 不但意味着 “谈笑凯歌还”,还隐含着诗人功成弗居、功成身退之意。诗人没有看到,永王李璘是个想取代父王皇位的野心家,在他那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的从政活动最后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的爱国热情却并不因此减色。 在唐人绝句中,像本诗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确属不多见。全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
古文·别赋 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况
-
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1) 。出之烨然 (2) ,玉质而金色 (3) 。置于市,贾十倍 (4) ,人争鬻之 (5) 。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
-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远方,看似遥远,实则不远。对远方的向往,促使人们用脚步、用行动去探索未知世界。心向远方,一路向前,领悟最美
-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描写杜甫的草堂被大风吹去屋顶上的茅草 , 又赶上秋雨绵绵, 一家人长夜难眠的困苦情形。 作者具体地描绘了自己生活的困苦, 这也应看做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但作者并未停留在
-
《梅花·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咏梅花诗鉴赏
-
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朗诵视频教程)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朗诵视频教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
-
作者简介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作者少年时
-
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锺下钓台。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
杜光庭古今感事伤心惊得丧叹浮沉风驱寒暑川注光阴始街朱颜丽俄悲白发侵嗟四豪之不返痛七
-
禁漏晨钟声欲绝,旌旗组绶影相交。殿含佳气当龙首,阁倚晴天见凤巢。山色葱笼丹槛外,霞光泛滟翠松梢。多惭再入金门籍,不敢为文学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