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咏梅花诗鉴赏
忽惊林下发寒梅,便试花前饮冷杯。
白马走迎诗客去,红筵铺待舞人来。
歌声怨处微微落,酒气熏时旋旋开。
若到岁寒无雨雪,犹应醉得两三回。
这是白居易和薛秀才的咏梅之作。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薛秀才生平不详。他与白居易在春天梅花开放时寻梅、赏梅,在梅花下饮酒歌舞,欢乐异常,有诗吟唱,白居易随即和作。
首句“忽惊林下发寒梅,便试花前饮冷杯”,记叙见寒梅花开于寒林之中的惊喜心情。“忽惊”,有意外之感。“冷杯”与“寒梅”都表明节气尚寒。“白马走迎诗客去,红筵铺待舞人来”一联,则描写了白居易与诗客、舞人相聚欢宴的场景。“去”与“来”是互文,意思是白马请来了聚会的诗客与舞伎,来来去去,十分热闹。他们聚会在一起,赏梅、赞梅,欢声笑语,以酒助兴,以舞助兴,使之梅花也为之开开落落。“歌声怨处微微落”是说舞伎歌女的美妙幽怨的歌声使梅花也微微落地。“酒气熏时旋旋开”诗客举杯劝酒,酒香浓郁飘飘四溢,使梅花也时时地随即开放。这两联将梅花与诗客、舞伎的情感关连在一起了。也是对梅花礼赞,因为梅花也为之动容,时开时落。最后一句是说如果天气不再寒冷降雨雪的话,那么还能在梅花下再醉饮几次,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同饮赏梅聚会的欣喜之情。很不幸,第二年,薛秀才就去世了。白居易又一次旧地重游,觅赏春梅,不由得感慨万分,他写道:“马上同携今日杯,湖边共觅去春梅。年年只是人空老,处处何曾花不开。诗思又牵吟咏发,酒酣闲唤管弦来。樽前百事皆依旧,点检唯无薛秀才。”诗题是与诸客携酒寻去年梅花有感。诗末小注曰:“去年与薛景文同赏,今年长逝。”
后来,白居易还时时回忆他在杭州赏梅、赞梅的聚会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他在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诗中说:“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薛刘相次埋新垅,沈谢双飞出故乡(自注:薛刘二客,沈谢二妓,皆当时歌酒之侣)。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可见白居易对梅花喜爱之情是多么殷切。他在新栽梅诗中说:“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大约也是他在苏杭外任时作。爱梅、赏梅、栽梅,情真意切。不过,在白居易诗中梅花形象如同在其他唐代诗人笔下一样,还没有更多地明显地形成人格象征,如同宋代陆游那样,充满着理性光辉。唐人更多地是注重其情趣。就白居易而言,他曾借白牡丹、东城桂花等自喻。而始终未曾同梅花合而为一。虽然他的生平性格中不能说没有清高孤傲的一面。这一现象倒是颇有趣味的。
-
“单刀赴会”(第66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十分精采的片段,它有力地表现了关羽智勇双全的大将风度,历来脍炙人口。 小说第66回,写孙权得知刘备吞并了益州,想起刘备当年作出的“取了西川,便还荆州”的承诺
-
原文 皇甫德参 1 上书曰:“陛下修洛阳宫,是劳人也;收地租,是厚敛也;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太宗怒曰:“此人欲使国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宫人无发,乃称其意!”魏徵进曰:“贾谊 2 当汉文 3 之
-
原指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无原则地、任意地否定一切的资产阶级思潮。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雅克比(1743-1819)。他正式把
-
《梅雨之夕》是一部经典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梅雨季节的夜晚与恋人相会的故事。小说通过精心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梅雨的美与爱情的纯洁。阅读该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小说中融入了一些哲理思考,使作品更富有内涵。总之,《梅雨之夕》是一本优秀的小说,值得一读。
-
陈傅良《怒蛙说》 日有乌 1 ,月有蛙 2 。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肉耳 3 。跃之高不咫尺 4 ,焉能为哉 5 !”蛙曰:“吾已矣 6 ,若无靳我 7 !”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
-
《春琴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1965)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春琴自幼聪颖,姿容端丽。她4岁习舞,无师自通,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不幸,9岁那年染眼疾,双目失明。自此,由比她年长4
-
骄之忍第五十骄之忍第五十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
-
古文·芜城赋 鲍照沵迆平原(1),南驰苍梧、涨
-
宋·苏轼蜀中有杜处士者好书画2,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绵囊玉轴,常以
-
《 山石 》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