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二首》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敦煌曲子词
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定风波·征服偻未是功
征服偻未是功,儒士偻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这两首词的原抄件今藏巴黎。由于抄写者的文化水平不高,故错讹甚多,几不可卒读。以上所录,是任半塘先生校理过的文字,见其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从文义推断,它们应是两个人的对唱。当我们司空见惯了文人词中占百分之九十九的独唱歌曲,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这两首词,不禁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民间词里还有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
揣想当年演出时的情景,很可能是由甲乙二人分别扮作文武二士,粉墨登场。“武士”斜眸白了“文士”一眼,露出鄙夷而不屑一顾的神态,挑衅地唱出了第一支曲子。他的唱辞可真够尖刻的,一开头就把文士们所致力从事的学业贬了个一钱不值——“你们儒生攻读几卷诗书,学两下子剑术,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出息?”(攻书学剑:汉代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见史记本传。后多以‘书剑”为士子的特征。)贬低他人,目的当然是抬高自己,故顺势带出第二句——“你们哪比得上我们这些在边塞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武士啊?”(争:怎。骋:逞。偻:聪明伶俐,机灵能干。)接下去三句,进一步炫耀自己的勇武:“瞧,咱武士手持铁一般坚实的长枪,宝剑磨得簇崭新,寒光闪闪象天上的明月,那才叫威风哩!”(绿沉枪:古代名枪。绿沉,深绿色。龙泉:宝剑的代名辞。)十六个字只写两件兵器,不着一话去描画人的形象。但武器精良如此,人物的剽悍更不待言。这便是侧笔的妙用,比正面写人要来得精彩。上片得意洋洋,风头出足,相形之下,文士已显得寒酸、猥琐、黯淡无光。但“武士”兴犹未尽,下片又加倍跌宕。换头处再次折回去用直笔贬抑儒生:“往昔立下战功的军人们才值得羡慕,别瞎吹什么儒士的德行和能耐如何之大了。”(康:大。当时西北方音读作“科”,故可与“何”、“”、“磨”、“波”等叶韵。)末三句更变本加厉,改用诘问口吻:“听说眼下四方边塞都燃起了烽火,请问你们这班儒生,哪位有勇气敢去平息战乱?!(狼烟:古烽火或以狼粪为燃料,敢其烟直而聚。)这一“军”“将”得极狠。盖上文云云,还不过是说文学不如武艺,本领高低,前途大小,见仁见智,无关宏旨,“文士”尽可笑而不答,以示雅量;而一旦问题涉及也不敢挺身而出,为国家戡乱,则事关儒士的人格和荣誉,非同小可,容不得装聋作哑了。然而,这问题又实在不好回答。倘若硬充好汉,投笔从戎,以书生文弱之躯去冲锋陷阵,即无异于犬羊之入虎口;如果自认怯懦,作龟缩之状,那么从此休想再抬头见人:真是进有所不能,退有所不甘,进退两难。在观众看来,“文士”已被逼到墙角,无路可遁了。演出至此已进入高潮,人们当饶有兴致地等着看那“文士”如何下台。这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张口唱出第二支曲子来。
“你们武士那点能干算不了什么,咱儒士的能干更在你们之上呢!”(征服:原抄件作“征复”,窃以为当是“征夫”的音讹,不当改“征服”。功:当时西北方音读作“锅”。转:反而。加:超过,在上。)——反唇相讥,“文士”一甩手,也抛出两句大话。何以见得?自有历史为证:君不见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头号谋士张良乎?那张良体弱多病,不曾率军作战,但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史记·留侯世家),楚汉相争,楚强汉弱,而终究汉兴楚灭,可全亏了张良的谋略!(三策:原抄件作“三尺”,任校改“三策”,盖谓张良多次向刘邦献呈妙计良策。然据礼记·玉藻,古代士人束腰丝带长三尺。唐王勃滕王阁序:“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正与张良的儒士身份相符,可通,不必改。说见蒋礼鸿先生<;敦煌曲子词集>;校议。恶弱:“恶”疑是“愚”的形讹。)“文士”拉出这面大旗只轻轻一晃,便化解了“武士”来势汹汹的进攻招数。脚跟既已站稳,下片就势反击: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垓下歌),武功不可谓不高吧?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张良的谋略面前,他还不是四面楚歌,走投无路,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翘据:原抄件即如此。不辞,待考。一曲歌: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时,曾饮酒于帐中,对爱姬虞美人、骏马乌雅慷慨悲歌。)——弦外之音是:你们武士谁还狠得过楚霸王?什么绿沉枪、龙泉剑、“沙塞骋偻”之类的话头快快收起,休要再提了,匹夫之勇,何足道哉!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正面的启示,反面的教训,都已说尽,最后便自然而然地遥应前篇,以直截回答“武士”的诘问作收:以古例今,从来就是儒士平息战乱!(当本:原本。)我们书生最善于“定风波”,岂止“敢去”而已?那“文士”成竹在胸,辩口藉藉,眼见得这场“舌战”是他赢了。如若曲子词也援杂剧之例,须用小字注出演员临场时规定的表情和动作的话,此处必定是以“‘武士’垂头语塞科”而告结束。
从这两首词的创作倾向来看,作者当是下层社会的一位士子。创作动机也很明显,大抵当时的社会风气重武轻文,词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伤害,因而借优伶之口为书生们吐气,到娱乐场上去谋取精神胜利。关于其创作年代,任半塘先生敦煌曲初探推断为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间(713—755),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看其中充满着为国靖边戡乱以建功立业的自信心,格调豪健爽朗,确乎是有些“盛唐气象”的。
平心而论,安邦定国自必须文武并重,相辅相成,二士持论都不免失之偏颇;然而“武士”既自负沙场野战之劳在先,“文士”又何妨转而标榜一下帷幄运筹的重要,以“过正”来“矫枉”呢?词中喜剧的争执气氛,活脱脱表现出“文”“武”二士好强斗胜的个性,质朴可爱,并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我们民族那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尽管这两首词的笔触还显得稚拙,但它们的艺术构思却是很精巧的。玉蕴璞中,其连城之价并不因表面的粗糙而遂掩没。
-
宋王偃 ① 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 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宋者, 必构楚短以为容。国人、大夫传以达于朝。狃 ② 而扬。遂
-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断王孙。 销魂。 池塘别
-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九月前后,赴任江州司马的途中,时在长江飘行的官船上。他是七月下旬接到贬谪的诏书,根据惯例,贬谪官奉诏后不得
-
家人陪伴的古诗词(表达一种,尽早独立,孝顺父母,陪在家人旁边的感情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家人陪伴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达一种,尽早独立,孝顺父母,陪在家人旁边的感情的古诗词搜狗,表达对家人很亲近的古诗词,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游子吟》唐代孟郊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手里拿着针线,为远行的儿子做
-
王将军出镇粤西歌汉室标铜柱(2),宋庭纪武襄(3)。君今出镇地,即此旧封疆(4)。方今四表风尘静(5),体壮还须察脉病。域中露布暂纡驰(6),海
-
墨荷图 近代·吴昌硕作 纸本水墨 纵一三七厘米 横三五厘米 吴昌硕,别号缶庐等,晚号大聋,是我国近代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一世的宗师。陈石遗评他:“书画家诗句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昌硕喜作
-
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诗题的意思是在郢门这个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发胸中感想。此诗共二十句,除了尾联两句,其余都是对仗,所以这是一首入律的诗歌。诗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慨叹,情
-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池溜因忝满,林芳为洒开。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无论验石
-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作品赏析【注释】:天下久(一作乱)无君。舒可(一作
-
韦应物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此诗题目一作《答郑骑曹青橘绝句》,作于韦应物为苏州刺史时。故人在重九日写诗求橘,诗人奉诗作答。全诗紧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