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凌霄花》全诗原文鉴赏
陆游
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
高花风坠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
古来豪杰人少知,昂霄耸壑宁自期。
抱才委地固多矣,今我抚事心伤悲。
凌霄花是一种攀附于他物而生长的植物,能爬得很高很高,开花又格外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吟咏它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义。与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范浚等人所持的否定态度不同,陆游在本诗中所抱的态度却是歌颂与同情的。
诗的前半首用赋的笔法描绘了凌霄花的外部形象。前两句写其生长环境与整体特征。在庭院之中孤单单地生长着一棵苍老的松树,周围没有杂树为伴,只有一棵凌霄花攀援着松树,缠缠绕绕,纠纠葛葛,盘旋而上直爬到极顶,足有百尺之高。以下两句则集中写花朵与茎干。“高花风坠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凌霄“开花一枝千余朵,大如牵牛,花头开五瓣”(群芳谱)。凌霄花多数是红色或桔红色,形状似酒盏,朵大而鲜艳。所以陆游把它比喻为“赤玉盏”。这句是说,高处开放的花朵被风吹落时,就象一个个红色的玉盏那样飘然而下。这句诗既描绘了花的颜色又表现其质地的晶莹剔透,如玉一般。“老蔓”指花的枝干部分,“苍龙鳞”比喻松树的树枝与树皮。松枝遒劲挺拔,若龙蛇奔腾之势,其皮又呈现片片堆积之状,仿佛鳞片交相重迭。这句诗中的“烟湿”二字不太好理解,细品全诗,这两个字当是形容“老蔓”的。凌霄花的花蔓盘绕而上,其形态如炊烟在空中盘旋上升的样子,宋词中时常见到用游丝一词来形容烟气升起之貌可为反证。“湿”字可能是说花蔓与松树皮的枯燥状貌相比显示出有一种润泽之感而很有生机,两句诗合在一起则描绘出凌霄花的主体形象。枝蔓缠绕奔腾而上,显示出勃勃生机,花朵鲜艳如赤色的玉盏不时地随风飘然而下。尽管这是很美的景象,但其中已微含感伤情味,并由此暗转为后半首的咏怀。
诗人在后四句中借花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古来豪杰人少知”,他们也象这凌霄花一样,昂首于云霄之颠,耸立于丘壑之上,希望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但结果却是“抱才委地固多矣”,怀抱才能不被重用而含愤死去的英雄人物真是太多了,他们就象这凌霄花一样,徒有那高高在上的身躯和艳丽的花朵,但却于世无补,只能寂寞地死去。每当诗人追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便产生一种凄伤的感情。
陆游是生活在南宋初期的坚决主战的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志向就是驱逐外敌统一河山。他习文练武,“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他的座右铭。但朝廷主和,他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所以在许多诗作中都表现了壮志难酬的苦闷。这首诗虽为咏花,但所抒发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情绪。
-
方才说石崇因富得祸,是夸财炫色,遇了王恺国舅这个对头。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只为一点悭吝未除,便弄出非常大事,变做一段有笑声的小说。这富家姓甚名谁?听我道来:这富家姓张名富,家住东
-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
-
清·俞樾2别后由苏寓寄到手书3,知台候胜常为慰4。仆于九月初携老妻至湖上小楼5,倚槛坐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朗诵)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内容包括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朗诵,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
-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岷。罗縠纤丽药物珍,枇杷甘橘荐清◇。磊落金盘烂璘璘,槎头缩项昔所闻。黄橙捣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锦苞玉笋味争新,凤林花发南山春。掩映谷口
-
〔原道训〕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① ,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 ② ,四夷纳职 ③ ,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 (756)在宣城时。 宣城在李白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他感到唐王朝大势已去,自己最好“高举远引”去寻个避乱
-
【题解】 诗。唐代李白作。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之胜地。此诗为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
-
《朱子谕学者曰,学者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真是无著力处.只如
《朱子谕学者曰,学者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真是无著力处。只如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
-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作品赏析[注释](1)侍御:官名。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闽中:今福建省福州市。(2)大都:大概。(3)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