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死地”》全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死地”》全文、注释和赏析

从一般人,尤其是久受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的中国人看来,杀人者常是胜利者,被杀者常是劣败者。而眼前的事实也确是这样。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但北京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人体,仍复苏生转来。无非空口的呼号,和被杀的事实一同逐渐冷落。

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当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倘以为徒手请愿是送死,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悦诚服地充当奴子,“没齿而无怨言”。不过我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究竟如何。假使也这样,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

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但人们的未经“死之恐怖”,即不容易为“死之恐怖”所慑,我以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

现在恰有一本罗曼罗兰的Le Jeu de L’ Amour etde La Mort在我面前,其中说:加尔是主张人类为进步计,即不妨有少许污点,万不得已,也不妨有一点罪恶的;但他们却不愿意杀库尔跋齐,因为共和国不喜欢在臂膊上抱着他的死尸,因为这过于沉重。

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的灵药,但倘在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里,却不过是压得一同沦灭的东西。

中国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总是“请愿”。殊不知别有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在,而且一并屠杀了 “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三月二十五日。

【析】 “三一八”惨案中青年们所流的血,促使着鲁迅对请愿这种方式进行深思。不是说鲁迅历来就坚决反对用请愿的方式同反动统治者作较量、斗争,而是由于鲁迅太熟悉中国的社会历史及其特点,熟悉历史上反动统治者凶狠残忍的 本性,以及一些帮凶们的阴险手段,因而在 “死地”这篇文章中,他针对一些帮凶和帮闲文人的诬蔑和所鼓吹的奇谈怪论,有感而发,向人们表述了自己对采取如何一种斗争手段的独到见解,这可谓是发人深思的。

惨案的发生,使鲁迅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清晰地看到,游行请愿的牺牲,血固然不会是白流,但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惨重。用赤手空拳去对付如狼似虎的野蛮而又残酷的反动统治者,总是会被这些无赖之徒所屠戮的,而且在被屠戮之后,还会受到帮凶与帮闲文人们的诬蔑和攻击。像当时研究系机关报晨报就刊文诬蔑爱国青年“激于意气,挺(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对此,鲁迅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绪,就融入悲愤的感情向反动统治者和帮凶们发出了强烈的控诉,指出这种状况“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而在这其中,最可恶的则是那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的无聊论客,以爱国青年所流的血为乐。鲁迅愤然指出:这些杀人者因为难以相通他人的苦痛,所以就“以杀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

除了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们的谴责之外,在文章当中,鲁迅还将久久难以平静的感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化作真诚的呼唤声: “我却恳切地希望: ‘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是的,青年是希望,是未来,轻易地,不讲斗争策略地牺牲了,对于民族,对于国家都是沉重的损失。因此,在这种真诚的呼唤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鲁迅那颗与爱国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之心,可以感受到鲁迅执着于现实历史思考的思想深度。这种真诚的呼唤,决不是鲁迅胆小怕事的表现,相反,则恰恰是他所提倡的 “韧性”战斗原则的表白。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昭示人们,只有同反动统治者进行不懈地“韧性”战斗,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流血,才能为民族的未来保存更多的火种。

于是,这种真诚的呼唤声,因为包含着这样一种斗争的策略,斗争的艺术,就使得它具有一种深沉的情感力量,而没有流于一般空泛的呼喊声之中。它不仅使人获得许许多多的感受,同时也使人去深思,去反省,以至于去探寻,去重新振作起来奋斗。在文章当中,鲁迅这种真诚的呼唤,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也不是空发议论的说教,而是用真情实感去感染读者,去打动人们的心灵,同时也是让人们在经过惨案之后,更清楚地看清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的丑恶本质,从而更加激发起斗争的热情。应该说,这也正是这篇杂文的艺术魅力所在。

字数:2108 黄健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78-479页.
猜你喜欢
  • 背古诗词计划(小学生如何制定古诗词计划)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背古诗词计划,内容包括如何计划背古诗能前后巩固,如何计划背古诗能前后巩固,初中生应如何规划背古诗词。先颂后悟 古诗文教学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

  • 古诗词朗诵春夏秋冬开场白(春夏秋冬古诗串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朗诵春夏秋冬开场白,内容包括春夏秋冬古诗串词,春夏秋冬古诗串词怎么写,古诗词精典诵之春夏秋冬。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山行赏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

  • 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七)》鉴赏、赏析和解读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雲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古诗”中有,不

  •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意思,出处,故事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

  • 《古文·哀盐船文》鉴赏

    古文·哀盐船文 汪中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1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梓人传》鉴赏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梓人传 裴封叔

  • 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全诗赏析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僧徒多怅望,宾从亦徘徊。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别桥怜白石,辞洞恋青苔。[石桥在天竺,

  • 显学·《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读《显学》,最好把它与《五蠹》放在一起读,因为同样令人“心骇而神动”(张鼎文《校刻韩非子序》)。韩非把儒家列为“五蠹”之首,主张坚决予以铲除。

  • 唐诗《暮春感怀》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1 。 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2 。 【释】 1.剩水残山:原指人工开凿的池塘和假山,后来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