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成婚不久,辞别娇妻到长安做官。卓文君思念丈夫,日日盼望司马相如来信,可是常常失望。岁月疾驶,过了五年, 司马相如才传书一封,只写了上面这十三个数字。
枯燥的数字一当与特定的含意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灵活了,显示出它的生命力。那么蕴蓄在这十三个数字中的含意是什么呢?卓文君有敏思之才, 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奥秘。在这行数字排列中,唯独缺“亿”这个数位,“无亿”从谐音上推断不就是“无意”吗?原来司马相如有离异之心了。这个“亿”不写出来,实在能起到一般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 一是司马相如难以将弃旧之念向妻子启齿,二是司马相如又要让妻子明白他欲中断夫妇恩爱的打算,三是司马相如告诉了妻子音书久滞的真正原因,一字之省却容纳了诸多内容,这种以不写比写还要来得妙的手法,就文学角度说,的确别具风味,饶有机趣。当然,与司马相如冲破阻力,毅然私奔而结成伉俪的卓文君,接到这样的家书是非常伤心的。于是,她挥笔回书,写道:
一别之后, 两地相悬, 说是三、 四月, 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断, 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依照司马相如书中的十三个数字,挨次镶嵌进去,发抒了真切动人的感情。“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这里的“一”,并不表示事物的数目, 而就整个的回书来说,它却表示叙述衷肠的顺序。“两”有着数量概念,夫妻遥隔两地,卓文君感到寂寞无依,因分别时间太久,不免勾起了无限的思念。“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这里的“三、四”与“五、六”这些数字在语言中是虚化的,前者言其丈夫答应的归期很近,后者言其丈夫离别的日子很长。这写出了卓文君盼夫盼得焦急万分。由于心绪不宁,“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这里的“七”与“八”是实指,与物相搭配,使“七弦琴”与“八行书”成了专用名词。无心弹琴,越发显得愁闷难遣,无法投书,愈是感到怅然若失。正因为如此,卓文君思潮奔涌,向丈夫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动荡:“九连环从中断”,用比喻形容由“两地相悬”而“八行书无可传”所带来的悲苦;“十里长亭望眼穿”,这是她与司马相如分手“谁知五六年”后焦灼地翘首望夫归的情态;“百般想千般念”,是指她无一天不想,无一天不念,想之若痴,念之如醉;“万般无奈把郎怨”,想夫不见夫影,念夫不闻夫声,也不知夫在何处,更不知夫欲何为,日日想,时时念,想不到夫写来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寓“无意”于“无亿”,这怎不令人深深埋怨不已呢!除“九连环”与“十里长亭”的“九”与“十”这两个数字有实在意义外,“百般”、“千般”、“万般”的“百”、“千”、“万”,都失去了它们的数量概念,变成了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卓文君的这封回书,其感情顺沿着数字的递增而递增,落墨极妙,颇见机趣。乏味的数字一进入文学领域,便给人以诗意盎然的感觉。就文学欣赏而言,在这一方面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两地书,称得上是珠联璧合的。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
-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
西齐辉赫亘山隅,嘉致清风世莫如。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境似仙居。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汗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严徐。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应停长者车。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常见习三馀。玳簪珠履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题解】 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题一作《别东鲁诸公》。约天宝五年(746)将离东鲁南游越中时所作。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南部
-
一滴水 得对一滴水怀有敬畏之心,人不能目中无水。你一秒也离不开它,如果憋住气,没了空气还可以活个三两分钟,而没有水却不行,没了一滴
-
明·冯梦龙 雍熙中 2 ,一诗伯作《宿山房即事诗》曰 3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4 。半夜三更子时分 5 ,杜鹃谢豹子规啼 6 。”又《咏老儒》诗曰:“秀才学伯是生员 7 ,好睡贪鼾只爱
-
武皇承基〔2〕,诞膺天命〔3〕,握图御宇〔4〕,敷化导民〔5〕,以佚代劳〔6〕,以治易
-
一种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提倡写新闻报道性小说的文艺思潮。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他的小说《冷血》*(1965)被认为是这一
-
元结诗《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是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
-
作者: 袁明仁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