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代诗文名篇之元结诗《舂陵行》原文、鉴赏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代诗文名篇之元结诗《舂陵行》原文、鉴赏和解读

元结诗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是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挞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逋缓违诏令,蒙责固所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据中华书局本元次山集)

自从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后,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租赋都是当地自用,不上缴中央,致使唐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在江南进行横征暴敛。科目之多,赋税之重,令人咋舌;“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新唐书·杨炎传)。而且将这一切赋税全部加在无权势的“土户”农民身上。同时,从治安而言,唐王朝的西部和南部也不安宁,常有吐番和“南夷”起事。代宗广德元年(763)岭南“溪洞夷”和“西原夷”少数民族为反抗唐王朝的压迫而侵扰附近州县。十二月,“西原夷”攻破道州,占领月余。代宗为安定道州,九月任命元结为道州刺史,元结于次年五月到任。上任不满五十日,收到的各种征兵催税的官府命令便有两百余宗。而道州经过当时的“西原夷”少数民族的侵扰,已从四万余户减到不满四千户,实是不胜负担。于是,他便为民请命,上了奏免科率状,奏请免去百姓历年积欠的租税,并根据现有的实际户口征收赋税,免去其他科率。并说:“苟若臣所见愚僻,不合时政,干乱纪度,事涉虚妄”,“是臣之罪,合正典刑”。能体恤人民,敢于直谏,终于得罪,于次年罢官。春陵行写的便是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征赋所持的态度。

诗的头四句,先说赋税多,刑罚重。“军国多所需”是本诗所述祸害的关键。官府要挥霍,军队要消耗,所需自然很多,于是朝廷紧责地方官吏征缴赋税。而在任的州官县官,或为了免受处分,或为了邀功请赏,都以严施刑罚来向人民榨取收入。“刑罚竞欲施”的“竞”字,画出了一般地方官吏的穷凶极恶之状。上司征缴之“切”,地方官吏“竞欲”以刑罚逼迫百姓之甚,概述这一势态全为下文张本。同时,也给刚到任的道州刺史元结一股精神压力,是效尤上法,还是体恤百姓?在这两者之间,必须作出选择。

从“供给岂不忧”起十二句,通过对道州百姓的困顿的描述写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这个地方不大的道州,经过战乱祸害,遗留下来的人实在困顿疲乏。大的乡村所剩不到十户,大的家族也已人丁稀少,嬴弱不堪。他们天天吃草根、树皮,说话没有气力,走路时想走快点都做不到。“大乡”六句是对“遗人实困疲”的具体描写,根源是“乱亡”。正因为这样,所以这部分开头两句说:“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供给军国所需这种大事岂能不放在心上令人忧虑呢?但当地的百姓已如此困苦,再去征敛岂不更为悲惨?诗人实在不忍,因此接着写道:“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挞之!”这些穷凶极恶的事,诗人是断然不干的,以此呼应“征敛又可悲”句,这才道出了诗人所以会“忧”的原因。至此,诗人体恤百姓困苦之心毕现。这与诗的头四句是一折。

从“邮亭”句起二十二句,又是一层。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写政府催逼之急和诗人的内心矛盾。先四句写官府催缴赋税既多又密,既严又紧,不但没有宽限,反而为期更短。跟本诗的开端四句一样,给诗人造成了压力,比之前者是进了一层。在这重压下,诗人怎么办? 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州的刺史,诗人知道,老百姓已经一贫如洗,无可搜刮,除非要他们去卖儿卖女。这话一出口,又恐怕立刻会引起变乱;他们已经怨声载道,这种怨恨和悲伤又有谁能知道! 去年冬天“西原夷”来骚扰,杀人夺物几无遗留;大家都希望朝廷派来的官吏能惠爱抚恤他们;现在“王官”已来,怎么能再将他们驱赶不让活下去呢?安定人民的生活,这是皇上交给地方官的使命,现在我接受了派遣,作为一州之长,而州县里因急征暴敛致使发生变乱,那又将是谁的罪过? 以上四组因果式思维,既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同时也说明了诗人处处能为体恤人民和坚持职守考虑。这四组,实际上又是四个小折。通过全面考虑,终于解开矛盾,获得胜利: 我甘愿延缓催租,蒙受责罚。至此,诗人的思想已由前面的“忧”、“悲”变为见义勇为,慨然承担一切责任,出现了质的飞跃。至此,又是一折。这一层的结构与前面完全相同。前面(在赏析时分了两层,其实是一层)是提出问题,而这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写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余下的是最后一部分,诗人在思想斗争胜利的基础上,从重职守的角度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思想。前四句通过正反说理,继续勉励自己。以往贤明的官吏都很重视尽自己的本份处事,而憎恶以个人的祸福为转移。所以作者认为严守本份是可贵的,不要去违背本份,迎合官场时尚。至此诗人的思想更上一层楼,决心为弱者挺身而出,终于唱出了见义勇为的正气歌。想及穷困孱弱的老百姓,应该正直守份做个不做亏心事的刺史,这比前面“蒙责固所宜”又进了一层。这又是一折。

最后是诗的结尾。这时,诗人的思想已完全处于超脱状态,因而以不无神彩的笔调高兴地写道:“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自豪和兴奋的情态跃然纸上。

全诗由提出问题、写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决心以前贤为榜样,重守分、希望此诗能成国风,上达皇上,下传于世,前后共四大折。因此,这首诗以抒写胸臆见长,可以说是以情动人的佳篇。写道州遗民的困顿,不是本诗的重点,更不是目的,而是写胸臆的基础。写胸臆,一折再折,以曲见胜;情绪跌宕起伏,逐步推向高潮,形成浩然壮气!

这首诗,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诗中指出造成当地人民苦难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西原夷”的骚扰,然而在此情况下,官府还要横征暴敛,这就有力地揭示了官凶于“贼”的黑暗现实。本诗正因为具有这种尖税的批判锋芒,受到了杜甫的高度称赞。杜甫的同元使君舂陵行云:“道州忧黎民,词气浩纵横。两章(指此诗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作者对诗歌提出了“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元次山集卷一二风诗论)的要求,希望诗歌能够做到“上感于下,下化于上”(元次山集卷二系乐府十二首序)。这首诗的批判性正是继承“古人规讽”的创作精神。杜甫也指出这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同元使君舂陵行序)。全诗语言质朴,毫无雕饰的痕迹。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评曰:“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颇为后人所赞同。



猜你喜欢
  • 中学生《水调歌头》古诗词鉴赏

    作者: 董丽敏王绍艳崔承枢王质和兰成春 【原诗】:丙

  • 鲁迅《杂谈小品文》散文全文

    杂谈小品文自从“小品文”这一个名目流行以来,看看书店广告,连信札、论文,都排在小品文里了,这自然只是生意经,不足为据。一般的意见,

  • 王维《渭城曲》诗意|阅读答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进士。曾任右

  • 千家诗《韦应物·滁州西涧》题解与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1],上有黄鹂深树鸣[2]。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

  • 诗词《鸿雁》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①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②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③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④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⑤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⑥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⑦

  • 物理世界奇遇记

    【3971】物理世界奇遇记(〔美〕伽莫夫、〔英〕斯坦纳德著,吴伯泽译,科学出版社,33 8万字,2008年4月第1版,35元)△共17个部分:①城市

  • 醉太平·忆旧·刘庭信

    醉太平·忆旧 刘庭信 泥金小简。白玉连环。 牵情惹恨两三番。好光阴等闲。 景阑珊绣帘风软杨花散。 泪阑干绿窗雨洒梨花绽。 锦澜斑香闺春老杏花残。 奈

  • 杜甫《水槛遣心》全诗赏析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作品赏

  • 灰阑记 李行道

    《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主要写上厅行首张海棠从良为妾后的不幸遭遇及包待制为之申冤的故事。 张海棠家祖传七辈是科第人家。轮到其母张刘氏,家业凋零,生活窘迫。张海棠姿色尽有,聪明智慧,琴棋书画

  • 《先秦散文·战国策·鲁仲连说赵不帝秦(赵策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鲁仲连说赵不帝秦(赵策三)》原文鉴赏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