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释义】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 名三山。二水:指秦淮河横贯金陵城,由金陵城西流入长江,白鹭洲 横截其间,形成二水。 此联的意思是:三山因被浮云遮掩,时隐时现,似乎有一 半落在青天之外;秦淮河被白鹭洲从中横截成二水后流入长江。后 用来形容山水变幻的动人景象。 【全诗】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欲写诗,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后,耿耿于怀,常欲写诗与之较胜负,后来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崔颢的黄鹤楼诗,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见沧浪诗话),而李白这首诗与之相比,“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足见李的这首诗在唐七律中的位置了。 这段记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一般说来,模仿的作品,难得原诗精髓,因而常画虎类犬。而李白的这首诗,却独能与原诗各有千秋,难分昆仲。两首诗的语言,同样是自然流畅、明快优美,韵律同样是“意得象先,神行言外”,不拘泥于格律而自然成韵。同是登临之作,崔诗把传说、写景与感情交织在一起,李诗则把传说、历史、景物与感情熔铸于一炉,抒发了忧国伤时的心情,意旨较崔诗更为深远。因而,李白这里的模仿,是高明的学习、借鉴、再创作。 传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彩凤集于山间,时人筑台于山上,山名凤凰山,台名凤凰台。这个传说当然是靠不住的。但诗人在开头两句却以虚作实,把传说当作真有其事。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可见当年的凤凰台是物华天宝之处了。可是眼前却是“凤去台空”,只有大江独自日夜东流,诗人怎能不感慨系之呢?三、四两句从传说回到现实,由慨叹凤凰的一去不返,转而伤感历史的巨大变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金陵曾是三国吴和东晋的首府,当年深宫美女,都城的士绅,都化作一抔黄土,那时的太平盛世又到何处去寻觅呢? “诗言志,歌咏言”,以上四句,或咏叹传说,或凭吊历史,诗人都是十分伤感的。诗人刚刚被排挤出长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受到了极大挫折,那消失的凤凰,那逝去的繁华,怎能不牵动诗人的百结愁肠呢? 但是,当诗人放眼看到壮丽秀美的山河时,精神似乎又振作起来了。的确,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爱是热烈的、深沉的。在他讴歌大自然的大量诗篇里,总是喷发着火一般的热情,用炽热的爱和大自然拥抱在一起,熔化在一起,而且总以自由奔放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杰出的艺术才能和脱俗独创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自然流畅、对仗工整的千古佳句,把远处绰约可见的三山,近处被白鹭洲横截的秦淮河描绘得优美动人。山河的美的确把诗人的伤感淡化了,然而,冷酷的社会现实终究无法使诗人摆脱伤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当大诗人想到皇帝被佞臣包围,自己报国无门时,反而更加伤感了。 李白的诗大都是积极乐观,热情奔放的,那怕是一些消极避世之作,诗人自己也总是充满了自信。象这首基调伤感的诗,在李白的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却更真切、更深沉、更细腻。诗人被排挤出长安,虽受到极大挫折,但报国之情尚未泯灭,而又觉报国无门,诗中表达的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读之使人泫然。 【鉴赏】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七言律诗,大约作于天宝六载(747)。凤凰台,在金陵城西南隅(今江苏南京市凤游寺)。 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凰山,里曰凤凰里。”全诗似仿崔颢名诗黄鹤楼,同崔诗一样押平声尤韵。传说乃李白与崔颢争胜之作。 首联直擒题面。上句叙凤凰台传说,写登台;下句悲凤凰杳去,台空江流,逗引思古之幽情。句法直摹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十四字中凡三“凤”字、二“台”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畅,以古诗句法入律,堪称神奇。颔联意承“凤去台空”而来,金陵乃帝王之州,三国时吴国和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六代豪华竞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吴国昔日繁华的宫殿庭苑,眼下却已成为幽僻荒径;东晋一代豪门簪裾冠盖,今日竟湮为荒坟古冢。诗人从朝代兴衰,彻悟人世沧桑、江山永恒,抒发吊古哀情。颈联从怀古中转出,直写眼前所见之景。上句写远眺,三山在今南京市板桥镇西,滨临长江,三峰南北连绵成行。 陆游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这正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注脚。白鹭洲,在今南京市江东门一带。唐朝时,白鹭洲在长江中间,因洲上多白鹭而得名。登凤凰台近看长江,正是“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后长江西徙,原来的白鹭洲与陆地相连,今已不成其为洲了。此联状景对偶工整,远近囊括无遗,气象壮丽,乃千古佳联。登台吊古,人事代谢,面对永恒江山,感叹人生短暂、功业难建。于是逼出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吐胸中郁塞之块垒。陆贾新语·慎微篇云:“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诗人也以浮云喻佞人,以日譬皇帝,暗指诗人天宝三载(744)在长安遭奸佞谗毁,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遭遇,言外寓一腔忠君忧国之忱。 全诗以登台起笔,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终结响于报国无门的忧愤,感情深沉,声调激越。与崔颢黄鹤楼相较,从诗的容量、思想境界及七律的规矩来说,李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乃是唐人前期七律中最佳名篇之一。
-
【名句】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注释与译文]腊,指腊月,阴历十二月。东风,春风。信,使者。这两句说:腊月过后,就知道花开的日子渐渐接近了,那枝头的寒梅已带来了春风的讯息。 参考文献 (宋)晏
-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
-
[题目] 对李白写《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观察点,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作者是站在岸边高处;另一种认为作者是站在行进的船上。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 [题解
-
有所思无名氏【原文】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1]君?双珠玳瑁[2]簪,用玉绍缭[3]之。闻君有他心,拉杂[4]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粉态夹罗寒,雁羽铺烟湿。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 作品赏析慕鉴湖而作。注:1:月漉漉篇:月漉漉,月光如水之湿也。
-
芳幄覆云屏,石奁开碧镜。支流日飞洒,深处自疑莹。潜去不见迹,清音常满听。有时病朝酲,来此心神醒。
-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①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②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③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④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⑤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⑥ 上下奠,靡神不宗。 ⑦
-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何事庵中着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
前心作恶,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因缘经》) 译文 开始如果产生了做恶的念头,心里就会像乌云遮住了月亮一样;如果后来心里产生行善的念头,就会像火炬将黑暗驱散。 感悟 人做了恶事,哪怕获得
-
《坐当群静后,吟到月沉时.》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坐当群静后,吟到月沉时。》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