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有所思
无名氏
【原文】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1]君?
双珠玳瑁[2]簪,用玉绍缭[3]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4]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稀[5]!
秋风肃肃晨风飔[6],东方须臾高[7]知之!
【注释】
[1]遗(wèi):馈赠。
[2]玳瑁(dài mào):一种有机宝石。
[3]绍缭:缠绕。
[4]拉杂:指零乱,无条理。
[5]妃呼豨(xī):汉语词汇,解释为古乐曲中的助声字,无义。
[6]飔(sT):疾风。
[7]高:通“皓”。即东方发白,天亮了。
【作者介绍】
此歌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作者不详。
【赏析】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遭遇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这是一首情歌,描写了一个痴情的女子由热烈的相思,到对负心汉的痛恨决绝,以及决绝又犹豫彷徨的缠绵过程。从精心饰簪到毁簪扬灰,此歌的感情变化,爱与恨的交织,不顾一切的冲动与反复思考的冷静,都围绕道具——“簪”一一展开。诗中爱体现爱,恨亦体现爱;如闻君有他心后,女子便将定情的“双珠玳瑁簪”拉(折断)一杂(敲碎)一摧(摧毁)一烧(烧成灰)一当风扬其灰,由柔至刚,感情渐趋渐强,热烈灼人,令负心汉不敢正视。在短短十七句中,恨之切与爱之深相辅相成,奇妙地糅合成一个整体。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玳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连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
有所思与上邪是汉乐府诗铙歌十八曲中两首采自民间的情诗。汉代乐府民歌中情诗很少,但是都很精彩。这两首为古今情诗的奇作,特色显著,不同凡响,使人读之难忘。
-
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作品赏析人闻:一作人间。
-
中篇小说。野间宏*的处女作。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作品以1937年前后中日战争下的京都、大阪、神户的人民阵线运动为背景,以当时的学生
-
“孙悟空大战狮驼岭”的故事,见于《西游记》第74回至第77回。它是吴承恩精心绘制的唐僧师徒西行征战长廊里一轴异彩独放的画图。 唐僧师徒来到狮驼山,遇到阻路的狮、象、鹏三怪。太白金星变一老者,介绍三怪端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名言: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 远: 使……远离。 句意: 君子对于禽兽, 看见它们活着, 就不忍心它们死去; 听到它们的悲鸣, 就不忍心再
-
月入秋帏病枕凉,霜飞夜簟故衾香。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亲舂老孟光。不作雍容倾坐上,翻成肮脏倚门傍。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
-
谢文娟 01 郭襄与张三丰第一次相遇,是在华山之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青涩少年。 当时,潇湘子与尹克西偷了少林寺藏经阁内的《楞伽经》。张三丰便跟着师父觉远大师一路追讨。而杨过、小龙女与郭靖、黄蓉、周
-
小家碧玉在旧社会中是广泛流行的一个成语,它与大家闺秀不同,指出身门第不高、但颇可爱的女子。这成语的来历即源于《碧玉歌》。
-
【原题】: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石间出憩道傍拂石坐古榕下仰视木杪萝蔓凌空兴欲蜚举既觉哦成古篇
-
古文观止·左传·齐桓公下拜受胙 夏,会于葵丘
-
柳宗元《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水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