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荐饥六首(其三)》(戴复古)原文|鉴赏|赏析
戴复古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庚子”,是宋理宗赵昀嘉熙四年(1240)。“荐”,通洊,屡次、接连的意思。据史书记载,当时连续出现饥荒,京城临安谷贵如金,饥民有的全家饿死,有的实在无法活下去,只好“相率投江”。浙西殍死盈路,流民充斥。作者是浙江人,对这场灾戾耳闻目睹。这组诗歌就是针对灾荒有感而发的,原来该题下共有六首,这里选其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着重写饥荒的严重和官府赈济的虚伪。头四句写所见: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连年的饥荒,老百姓已经一无可食,不要说谷价飞涨,就连野菜也已挖光,家家都揭不开锅。对这种情况,这组诗中有不少记述,如“十家九不爨,升米百余钱”;“啼饥食草木,啸聚斫山林”; “休言谷价贵,菜亦贵如金”。本诗写的比上面那些诗更为惨烈。饥饿已经把灾民逼上了绝路,他们抛下家舍出去逃荒,不少人竟倒毙在半路。“纵横”谓饿殍之多。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诗人不禁仰天长叹:老天怎不下点粮食给饿急了的百姓!死人太多,已经无地可埋了!要老天“雨粟”,是不可能的,其实是对政府的谴责,语气中跳跃着愤怒的火花。
后面四句更加尖锐精警: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劫数”,本指灾祸厄运,这里指灾情。如此严酷的灾难,希望朝廷官府赈济,可是他们只颁布一纸赈济灾民的空头公文,根本没有实际行动。面对灾患,还毫无心肝地搞这种官样文章来骗人!诗歌揭出了灾难的酿成,除了天灾,其实还有人祸。大自然的“天”和封建社会的“官司”,都是毫不怜悯百姓的杀人凶手!特别是后者,作者以犀利无比的笔锋戳穿了封建官府和统治者虚伪的画皮,把他们那套鬼把戏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这首诗的针线十分细密,如第三句紧顶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前面四句写完惨象后,在第五、六句作一收束,最后两句又使主题深化,把自然界的早魃与官司人为的破坏联系起来,展示了灾民处于靠天天不灵,求官官不应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地。全诗相当完整紧凑,极大地增强了它的艺术批判力量!
-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裕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一炉香对紫宫起,万点雨随青盖归。
-
【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居所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居所的诗句,关于“居所”的诗句,关于“居所”的诗句。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2.秋月杨明恽,冬岭
-
作者: 张家顺
-
【注释】:
-
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